Saturday, May 29, 2010

党内十次路线斗争

十次路线斗争




偏正词组。对中共党史的一种概括、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共党史说成是一部毛泽东与各种左右倾机会主义做斗争,一次次证明毛泽东政治领导和思想、路线的正确,并不断壮大发展、取得胜利,完成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课题的历史。这一套概念体系是从苏共、尤其是从《联共(布)党史》[注1]那里照搬过来的。

在中共历史上,六届七中全会作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延安时期为了全面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最终统一党内认识,总结经验,明确历史功过,加强党内团结,在新的基础上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做法;因而形成了用路线斗争构筑党史体系,为现实的党内斗争服务的先例。[注2]这种做法,在文革中被急于修改中共党史、确立新的道统的文革意识形态沿用了。

最先提出“十次路线斗争”的,是毛泽东南巡时的谈话。而正式提出“十次路线斗争”概念的,是《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这十次路线斗争里,计有所谓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1次),李立三(2次)、瞿秋白(3次)左倾冒险机会主义,王明先左后右的机会主义(6次),罗章农(4次)、张国焘(5次)分裂主义,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7次),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8次),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9次),林彪反革命集团(10次)。把中共在某个时期的曲折、失误的账,算到个人头上,可以抹煞集体领导的责任,模糊挫折、错误产生的复杂原因,是一种充满传奇性、可以满足某种窥视欲的解释方式。既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严肃性,又容易被利用来进行党内不同意见、不同派系的权利斗争。

这种概括、叙述方式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毛泽东在中共党内斗争中,向《联共(布)党史》借用话语系统,常常使用讲述党史的方法进行譬喻、暗示,清算历史旧账,成为他所擅长的党内斗争行之有效的特殊手段(意识形态化);一方面源于趋附毛泽东的政客和党史工作者的踵事增华,形态化的完善工作,是制造当代偶像的造神运动的政治需要。是中国古代服务于君王的史官文化、从过去推知未来的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用毛泽东曾经的成功论证以后的正确,用1949年以前论证1949年以后,以类推代替事实;在新的路线斗争尚未发生以前,就预先论定了毛泽东对立面的错误和性质。依赖戏剧化方法制造偶像,神话个人魅力,为权利运转提供合法性根据,是政治权威动摇、稀薄的典型症候。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反映这些矛盾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还会出现十次、二十次、三十次,还会出林彪,还会出王明、刘少奇、彭德怀、高岗这一类人物,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全党同志在今后的长期斗争中,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不论阶级敌人怎样变换花样,都能因势利导,夺取无产阶级的胜利。”(《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文革时以此线索,编写了官方、民间各种版本的党内路线斗争大事记。其中有大量中共党史的专业工作者也以此皋圭,亦步亦趋地编制教科书。在党内组织生活学习时传播,并规定有检查、验收、总结的制度。各级党组织、机关单位的政治学习也反复使用这样的材料。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中共十一大又沿例将其定名为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1980年邓小平主持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废弃了这一概念体系。邓说,过去“一说到不同意见,就提到路线高度,批判路线错误”,“用得并不准确,用得很多很乱”。“党内斗争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犯了什么错误就说是什么错误,讲它的内容,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例如把个别时间较短、没有产生全党影响的错误,如瞿秋白(3 个月)、李立三(半年)、罗章农(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组织“中央非常委员会”),也算作一次路线斗争,就有凑数的嫌疑。

[注1]该书为了维护斯大林一贯正确的形象,任意裁剪历史,把苏共党史描绘成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生死搏斗的历史。由此创造了一套以领袖为中心的革命战略、策略,加强党的思想和建设的具体途径,展开党内斗争的方针、方法的话语系统。

[注2] 在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前曾编辑过《六大以来》的文集,限印500册,对原文多有改窜。《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毛泽东1941年《结论草案》为蓝本,起草过程长达一年。

中共十次路线斗争人物小辑


第一次路线斗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五四时期安徽省的双子星座之一(陈与胡适之);北大著名教授,中共的创建者和首任总书记;后被斥责为右倾,抗战后期孤独地辞世于重庆。


第二次路线斗争: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

李立三:湖南人,与张国焘同为北大毕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曾任中共总书记,娶俄罗斯女人为老婆,被解职后一直未能东山再起;文革期间于北京辞世。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第三次路线斗争: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

瞿秋白:江苏人,其文才显然超过政治才能;曾任中共总书记,时间极短,30年代被国民党抓捕后不久遭枪杀(由宋希濂执行)。

第四次路线斗争:罗章龙右倾分裂主义路线

罗章龙:1917年毕业于长沙一中。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德语预科。曾翻译并出版了《康德传》(作者为新康德主义者,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1935年兼任经济系主任。1938年日寇侵袭开封,河南大学被迫南迁,罗章龙随校至鸡公山。不久辗转至西北大学任教,后又至华西协合大学和湖南大学。直至全国解放。近十五年的大学教书生活中,他潜心学问,教书育人,先后著有《中国国民经济史》(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列为大学丛书)、《欧美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史学原理》及《国民经济计划原理》(湖南大学出版)总计近百万字。1995年寿终正寝。

第五次路线斗争:张国焘:江西人,五四运动的主要干将,中共早期的著名活动家;红四军的第一把手,后因“分裂”罪名被开除出党,七十年代凄惨地在加拿大逝去。

第六次路线斗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

王明:安徽人,原名陈绍禹;精通马列理论,文笔绝佳,尤擅古诗词,曾任中共总书记,可谓年少得志;失势后一直不得志,新中国建立初期致力于法律起草,文革前出走苏联,七十年代在莫斯科辞世并葬于此。

第七次:高岗反党集团;

高岗:陕西人,以能力强著称党内,建国后为把东北建设为工业基地立下首功;在抗美援朝时期受到彭德怀发自内心的崇敬,五十年代于北京自杀身亡。

第八次路线斗争:彭德怀反党集团;

彭德怀:湖南人,新中国的第二号元帅;亲自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彭大将军被解职后于文革时期辞世。

第九次路线斗争:刘少奇反党集团;

刘少奇:湖南人,曾任国家主席;文革期间被打倒并被迫害致死。

第十次路线斗争 :林彪反党集团;

林彪:湖北人,著名军事家,第三号元帅;指挥了解放战争中的两大战役,一生军功卓著,连战场上的对手也对其崇敬有加;1971年9 月13日横死于温都尔汗。林彪手下的“四野”将领黄、吴、李、邱在八十年代被其连累受到共和国法庭的审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其庭长江华就是这四位受审将领以前“四野”的战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