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9, 2010

“蒋家王朝”的另一种表达

作者:周为筠
来源:理财一周
来源日期:2010-5-29
本站发布时间:2010-5-29 7:32:13
阅读量:675次

  卡通版的蒋介石和蒋经国穿上superman的超人装,顿时变得可爱又逗趣。这样的形象赫然出现在明信片、T恤衫等纪念品上面,还美其名曰“蒋面超人”。

  在推倒神龛解构权威的时代,如此恶搞蒋氏父子的小把戏原本见怪不怪,但怪在这样的手笔居然出自蒋家后人之手,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这便是蒋介石的曾孙、蒋经国的孙子、蒋孝勇之子——蒋友柏的杰作。作为显赫一时的蒋氏家族后人,蒋友柏却恪守其父蒋孝勇的遗训——“蒋家人不再碰政治”,成为一名不问政治时事的商人。

  “蒋面超人”正是橙果设计董事长蒋友柏最近的一个商业案例——“蒋生活运动”的一部分。这个活动第一波起始于2009年6月下旬,发行的商品共4个系列:五星风采、傲骨风姿、历史对话、世纪爱情。第二波、第三波“蒋好了,一定要幸福”,陆续在8月和10月推出。

  与政治打上休止符

  大家现在能想象出来这位蒋家后人蒋友柏的模样吗?是一个飞扬跋扈的纨绔子弟?或是只知寻欢作乐的浪荡公子?还是稀里糊涂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只要平时多关注下台湾媒体,对蒋友柏就不会那么陌生。因为他在台湾是一位曝光率极高的新闻人物。通常打开报纸的政治版有他,娱乐版有他,翻到后面经济版还有他。

  在这个青年人27岁以前,人们与他聊天,总是以政治作为话题的开端。因为他是蒋家的后人,实实在在的最后的贵族;当他28岁之时,人们改口以娱乐开聊,这时他是台湾名模、影星林怡的丈夫;在蒋友柏28岁以后,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台湾橙果设计公司,并将它做到台湾同行业前列,这下别人才开始跟他聊他自己。

  蒋友柏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生下来就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从最好到最坏,我都看过,现在它正在慢慢变好。”

  蒋友柏出生在台湾的第一家庭,其父蒋孝勇是蒋经国的第三个儿子,也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最宠爱的孙子。他们家族曾经像皇室一样拥有权力和地位,然而他在少年时期却经历了蒋家从辉煌跌入深渊。许多在他看来值得回忆的往事,都已随着岁月的蹉跎变得烟消云散了。

  等到1988年他的爷爷蒋经国去世,他的父亲蒋孝勇发现台湾变了,毅然带着全家仓促离开台湾,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尔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蒋友柏到他乡读书时,因为语言文化的不通,无法打入班级的“主流团体”。他仿佛突然从天际云端跌落到万丈深渊,变成一介凡人。后来全家人移民到美国,蒋友柏和弟弟蒋友常都遵从父训,选择了纽约大学的金融学。

  与蒋友柏兄弟一样远离政治的,还有他的堂姐蒋友梅(蒋孝文的女儿)、蒋友兰(蒋孝武的女儿)、堂兄蒋友松(蒋孝武的儿子),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留在美国过普通人的生活。蒋家从此真的要和政治打上休止符。

  这样普通人的平淡生活倒也其乐融融,但蒋孝勇却意外地在1996年英年早逝。年仅48岁的蒋孝勇猝然离去可谓让蒋家繁华落尽。在他之前两个哥哥蒋孝文、蒋孝武也都早早地离开人世,只留下蒋方良这个俄国老妪白发人送黑发人。蒋家在世人眼中无疑气数已尽。

  蒋友柏要什么有什么的人生已戛然而止,年少的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有着年轻脆弱的心灵和无处安放的青春梦想。从纽约大学辍学后他陷入一段迷失自我的日子,基本靠酒精来麻醉自己的神经。

  2001年之后蒋友柏又回到了台湾,选择在台湾开创自己的事业。然而这时的台湾早已物是人非,随着民进党的崛起与台湾当局“去蒋化”声浪的高涨,蒋家这个名词所剩下的不再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许还背负着历史的骂名。

  “我没法选择我的身世背景,但我可以先断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蒋友柏最终进入与家族背景完全无关的设计行业,和弟弟蒋友常开创了橙果设计公司。公司在开办的过程中,一路跌跌撞撞沉沉浮浮,让他们尝尽了人间的艰辛。

  蒋友柏回顾成长的过程说:“一件事只要做好,做得够久,自然就会成功。我从父亲身上学到最震撼的一课就是接受人生。17岁时就学会等待已知又无法改变的结果发生。18岁时接受了人生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的观点。累积到现在,我只做好过一件事:定位自己的价值。到今天,我只坚持过一件事:不断地成长。”

  在蒋友柏不断寻找自我价值中,蒋家这个显赫身份开始散发出“剩余价值”,让他在市场竞争中优势非常明显——能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营销服务附加值。“与蒋友柏合作”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话题,何况蒋友柏还是一个非常擅长制造话题的人物。

  对于“蒋”这个姓,蒋友柏坦承对他的生意有帮助,在海峡两岸多少都大有助益。“蒋”这个姓给蒋友柏太多关怀,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分割它,但是他也不会特别去利用它。

  橙果设计如今做得风生水起。在2009年5月份还在大陆开办了分公司,让很多媒体惊呼老蒋的“反攻大陆”计划变相实现了。

  在“去蒋化”风波中

  回到台湾的蒋友柏注定和政治撇不清关系,政治也会巴着他不放。让曾经身处高峰的蒋友柏感触最深的是,回台湾后再也没有听过有人称其曾祖父为“蒋公”了。就连那些当年靠高喊“蒋总统万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通关密语而升官占位、后来转型当媒体政论名嘴的“爱国爱党”的中坚分子,大部分的时候称呼其曾祖父与祖父的名号也只是老蒋与小蒋。“经国先生”这个称呼也许偶尔有人喊出,“蒋公”真的是没再听过了。

  往事与现实的对比总是让人唏嘘不止,当然现实让蒋友柏感叹的远远不止于此。自民进党当政以来,一轮又一轮的“去蒋化”愈演愈烈。先是军营内的一百多座蒋介石铜像陆续被拆除,移到蒋介石灵枢所在的慈湖。高雄接着又拆除全台最大的蒋介石铜像,并将“中正文化中心”改名。

  陈水扁在2007年2月28日前夕直接宣称,蒋介石是“二二八”事件的真正元凶。中正纪念堂的招牌被强行拆掉,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中正纪念堂门前的广场改名为民主公园,“大中至正”的牌匾也被“自由广场”四字取代。蒋家所有的历史记忆正遭到“文化大革命”式的清洗,他们在台湾留下的各种形象和痕迹被当局不遗余力地抹去。

  身处其中的蒋家后人心境又是如何呢?

  作为蒋家的一分子,蒋友柏刚开始听到“去蒋”这个词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感伤;但是当他仔细去思考这件事的时候,那一点感伤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并未愤懑、谩骂,恰恰相反的是客观地看待这一切。

  由于他这几年因为经商关系,陆续跟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这些人在政治立场上是南辕北辙,有些人因为他是蒋家的一分子,一开始就心存好感;有些人在与他正式进入生意话题之前,则会先把他祖宗八代乱骂一通。刚开始蒋友柏很不习惯,因为从小他周围可以听到的声音,都是对祖辈的歌功颂德,突然之间听到对他们的批评,真是感觉无法接受,但为了生意还是忍下来了。

  这样的经验多了之后,他发觉这些人在批评蒋家与国民党时,也不是那样的全然恶意、不理性的。这些批评促使他去了解那一段他们所谓的“威权统治”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他动手去找寻有关那个时期的各种出版物来研读。过去几年他大量地阅读了关于近现代史的书,对“两蒋”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

  听多了、看多了、思考多了之后,蒋友柏面对一连串“去蒋化”行为,他反而能心平气和地发出一些理性的声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