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譬如所谓“反修防修说”、“两条路线 斗争说”、与刘少奇的“权力斗争说”,甚至还出现了匪夷所思的“对抗苏美说”……我看,这些说法中,只有与刘少奇的“权力斗争说”最接近实质。
但是,如果说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倒刘少奇,仍不能解释毛泽东不惜搞得“天下大乱”、而且在打倒刘少奇后仍不愿结束文革的迷团。
毛泽东在发动文革时,理由说得冠冕堂皇,说什么文革是“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完成反修防修,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我看,其实是他通过 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夺回大权、巩固个人权威的需要。
毛泽东不懂经济,偏偏自认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1958年,他心血来潮,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让全国人民不用花钱大吃公共食堂, 大炼钢铁,美其名曰“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各地毁林伐木为柴,到处垒起小高炉,将好铁炼成废铁碴。从这一年开始,农民都不种地了,地里 的粮食成熟后也没有人去收,全烂在地里——大家都忙着“大炼钢铁”去了。甫过一年,国库存粮吃光了,全国人民迎来了“三年困难时期”(在当时以及之后很多 年,中国人习惯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将人祸说成天灾,创造性地“嫁祸于天”,以杜天下悠悠之口,有人回忆说这是周宰相的妙主意),很多地方饿殍遍野。
据前两年正式解密的《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全国各地非正常死亡情况》、《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全国粮食、钢年度实际产量情况》,1959、 1960、1961年三年中,全国(台湾除外)因饥饿死亡3755万人。这时候,刘少奇表现得比较有良知,他曾很冲动地对毛泽东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 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七千多人,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 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在报告中检讨“大跃进”的错误时说:“全国总起来讲,缺点和成绩的关系,就不能说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恐 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而刘少奇提到的“缺点和成绩的关系,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正是毛泽东的观点。
毛泽东在与会者纷纷“出气”的压力之下,不得不作了“自我批评”,不得不“退居二线”,七千人大会之后,由刘少奇实际上全面主持中央的党政领导 工作。
可以想像,“七千人大会”是一次令毛泽东极为郁闷、极为失落的大会,江青在“文革”初期曾说:毛主席在“七千人大会上憋了一口气,直到文化大革 命才出了这口气”。
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的个人威望严重受损,而刘少奇的威望却如日中天,这让毛泽东感到很不爽。毛泽东认识到,从中央到地方,广大干部都站到了刘 少奇的一边,都对他不满,这对一个“开国之君”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毛泽东虽然名义上“退居二线”,但无时无刻不在谋划如何大规模整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以重新夺回权力。他曾很有感触地说:“我感觉 到,在北京,我的意见不能实行,推行不了。”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说:“那个时候的党权、宣传工作的权、各个省的党权、各个地方的权,比如北 京市委的权,我也管不了了。”
就在“七千人大会”结束半年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并决定在城乡发动“四清运动”。
所谓“四清运动”,指在城市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农村开展“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的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并不叫 “四清运动”,而是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发动运动的重点是“三反”(后来又加上反对投机倒把、反对分散主义,称为“五反”),是想通过这种运动大规 模地整一整地方官员,报七千人大会之仇。在农村搞“四清”,只是为在城市搞“五反”陪绑。“四清运动”一开始并不顺利,直到1964年8月5日,在毛泽东 的催促下,才成立以刘少奇挂帅的“四清”指挥部。此前,毛泽东多次要求中央领导干部到地方“蹲点”抓“四清”,但没有人下去。刘少奇后来讲了话,许多部长 就都下去了,毛泽东由此更是深感大权旁落。
到了是年年底,刘少奇与毛泽东围绕“四清运动”发生了正面冲突,刘少奇认为“四清运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性质是“人 民内部矛盾跟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而毛泽东则认为“四清运动”的重点是“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心问题是整党,不整党没希望”。
1964年12月27日下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次日继续开会,邓小平以为是中央书记处召集的一般汇报会,就对毛泽东说:主席身体不好,可以不 必参加。结果毛泽东一手拿着《党章》,一手拿着《宪法》,到会场兴师问罪:“一个不叫我开会(指邓小平),一个不叫我讲话(指刘少奇)。为什么剥夺党章、 宪法给我的权利?”据薄一波和安子文的回忆,会后,毛泽东还对刘少奇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刘少奇的怨 恨之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毛泽东公开与刘少奇的矛盾之后没几天,1965年1月3日,全国三届人大会议召开,人大代表们几乎全票选举刘少奇为国家 主席。
毛泽东虽然当面对刘少奇说出“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这样的狠话,但刘少奇的高票当选,使他对于通过正常的组织程序罢 免刘少奇的国家主席职务并没有把握。此时他也认识到,通过“四清运动”也难以达到自下而上大换血的目的,因此,他必须考虑用非常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创造性地从发动学生入手,号召人民起来造反,自下而上全面夺权。既然找到了比“四清运动”更好的方式,所以,“文革”一 起,“四清运动”也就不再提了。
明明是政治斗争,为什么要从“文化”入手呢?这就是毛泽东手段的高超之处。青年学生阅历不深,头脑简单,又有激情,很容易发动起来为其所用。加 上毛泽东一贯仇视知识分子,又有“反右”的“成功经验”,因此,毛泽东打着“文化革命”的旗号,来达到政治斗争的目的。先把文化人清理掉,舆论容易达到 “一律”,也就没有人对“文革”以及毛泽东的政治目的说三道四了。所以毛泽东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头脑简单者、愚昧无知者,对毛泽东来讲才是最有用的 人才。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悄悄回到了故乡韶山,在滴水洞里住了十几天。他需要在这个清静之地进一步周密地思考、部署一场史无前例的、想“通 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大运动事宜。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一首七律: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7月16日,“消失”多日的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震惊全国。回到北京后,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号召红卫兵小将和各地“造反派”全面夺 权,两三年间,各地党委和政府的干部纷纷被打倒,党委、政府陆续换上了“革命委员会”的牌子,导致无数人受到残酷迫害、无数人死亡、国民经济崩溃、祸害中 国整整十年的“文革”悲剧,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上演开来。
综上所述,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原因,一是要打倒刘少奇,二是要对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干部来个大换血,以报七千人大会迫使他退居二线之仇。
1967年1月,毛泽东派秘书把已被打翻在地的刘少奇接到了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要以胜利者的姿态最后见见这位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毛泽 东思想”的老战友、新对手。
毛泽东与刘少奇寒暄,态度还算和蔼。刘少奇嗫嚅道:“我犯了路线错误,因为我主持中央一线工作,其他广大干部如果有错误的话,责任也全在我,不 能全部打倒。我愿意辞去国家主席和党中央常委的职务,以便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抽着烟,弹了弹烟灰,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说:“还是多读书吧!好好学习,跟上形势,保重身体。”
刘少奇离开时,毛泽东起身送到了门口。
当年彭德怀被打倒后,毛泽东也安排了一次与彭德怀的最后相见,温和地劝彭德怀“好生学习学习”,并把彭德怀送到门口。
毛泽东此时还没有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当权派”打倒,怎么可能“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呢?刘少奇回家将与毛的会面经过告诉王光美,夫妇俩还以 为能够逃脱大劫。都死到临头了,刘少奇仍没有看透毛泽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