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世界日报社 論】胡溫體制在2008年接近年尾的時候,再次提出重要的農村改革措施,允許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其目的顯然是讓農民在土地經營上有更多的自主權,使農業現 代化專業化發展加速,縮小城鄉差距,此次改革,爭議極大,但胡溫堅持推動,把當年萬里、趙紫陽時代的農業改革,推到一個新的層次;與此同時,溫家寶也簽署 決定,把奧運會期間開放的特殊政策,即境外媒體記者的自由採訪,變成長久性的措施,這也讓人看到,北京在奧運會後並非好牌出盡,無戲可唱,而是一環扣一 環,繼續推動讓全民分享改革成果的新政策,以及推動與國際社會接軌。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胡溫體制在這秋風蕭瑟的季節,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那就是 海內外對溫家寶總理的品頭論足,以及紛傳他將提前下台的小道消息。因為中國在奧運會之後,先是遭遇毒奶粉事件的襲擊,演變成全球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責難 和對中國奶製品的全面抵制,中國國際形象大損;接著,中國低迷的股市遭遇美國金融危機的波及,跌幅加深,反彈乏力,出口市場也有萎縮,所以,各方對溫家寶 總理的非議攻訐也越來越多,大有不把他打成替罪羔羊勢不罷休的味道。不僅如此,由於溫家寶在國內外民間有很高的聲望,不少輿論就開始攻擊他沒有能力,只會 做「親民秀」,從而給溫家寶施加壓力,想讓他倦勤,自動掛冠離去。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動向。在目前的國內外大格局下,中國正處於一個非常重 要的承前啟後階段,改革的繼續深化、改變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政策,觸動了不少既得利益集團的基礎,他們自然不甘心點石成金的好日子就此過去;美國金融危 機,則給中國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如何在新的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過程中,保住中國的優勢,維持一定的高速發展,同時加快與國際的接軌,承擔更大的國 際責任,是相當新的考驗,而不少左派人士,仍然停留在冷戰的思維,天真認為美國崩潰,中國才能真正崛起,他們對主張與美國合作的胡溫非常不滿,期待溫家寶 的「夭折」,讓胡錦濤變成「跛腳」。 當然,胡錦濤與溫家寶之間也有矛盾,溫家寶對民意的把握和對媒體的應對,都超過胡錦濤,常常在危機處理 上比胡錦濤快半拍,因而也獲得比較多的民意讚譽。但胡錦濤知道得很清楚,胡溫體制是一體難分的,如果溫家寶提前出局,胡錦濤也難以抵擋黨內新勢力的坐大, 以及既得利益集團的逼迫,因此,胡錦濤對溫家寶仍然相當支持,不會允許有所謂提前接班的情況出現,胡溫將完成這一任的工作,實現改革的承諾,留下政治遺 產,然後交棒。 老實說,溫家寶雖然有許多缺陷,但是,他有兩個很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深知民間的疾苦,主張讓全體中國人都能分享中國發展的成 果,這與胡錦濤相當合拍;一個是具有國際視野,主張中美合作,東西方合作,才能建設和諧世界,才能發揮中國的世界影響力,這一點,胡錦濤也是相當共鳴。 因 為如此,溫家寶在四川地震時能不顧危險,深入災區;因為如此,他敢於向利益集團開刀,大幅度肅貪;因為如此,他全力支持胡錦濤搞三農改造,為農民呼喊;也 因為如此,他打破中共內部禁忌,主動見外國傳媒,為新聞自由打開一道空間;也因為如此,他在美國承諾與華盛頓合作,對付金融危機。 溫家寶的 注重民意和具有國際視野有一個很好的小證明,他在之前的紐約之行中透露,一國總理,竟然在日理萬機中,在北京訂閱北美世界日報,關心北美華人的輿論和民意 動向,請問,哪個中共巨頭會這麼做? 溫 家寶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當然是有很大侷限性的,他主張的民主改革與戈巴契夫的新思維也相去甚遠,但是,在中國目前的狀況下,他還是屬於開明的、有遠見的中 共領袖,他做了一些好事的時候,勢必得罪了黨內外不少既得利益分子,那些想把他去之而後快的人,則絕不代表歷史正確的一邊,這一點,海內外必須要有清醒的 認識。 |
Thursday, April 15, 2010
倒溫風潮是目前中國發展中的一股逆流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