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0, 2010

England’s chances of World Cup glory

By Simon Kuper and Stefan Szymanski

Published: April 16 2010 18:16 | Last updated: April 16 2010 18:16

When we began researching what would become our book Why England Lose & Other Curious Football Phenomena Explained, we decided not to believe a word that anyone said about the game. Instead we would test its shibboleths against data.

It was about time, too. For decades, football had escaped the Enlightenment. Clubs are mostly run by people who ignore data and do what they do because they have always done it that way. These people used to “know” that black players “lacked bottle”, and they would therefore overpay for mediocre white players. Today, they discriminate against black managers, buy the wrong players and then let those players take penalties the wrong way.

As Jean Pierre Meersseman, the cigarette-puffing Belgian director of AC Milan’s legendary Milan Lab, told us: “You can drive a car without a dashboard, without any information – and that’s what’s happening in soccer. There are excellent drivers, excellent cars, but if you have your dashboard, it makes it just a little bit easier. I wonder why people don’t want more information.” We did.

Not being ones to miss a trick, we’ve spent the past few months updating our facts and figures, ready for the World Cup this summer. Seeking insights about the tournament, we assembled new stats and tested old truisms. In England, we found that – for once – the pre-tournament hype might not be ridiculous: Fabio Capello’s team appears to be the country’s best side ever. But the main thing Capello needs to take to South Africa is probably a game theorist with a penalty database . And when Capello leaves, 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should hire another foreign manager . And yet the likeliest world champions are not England but Spain – largely thanks, we learnt, to the country’s escape from fascism.

Some people may not want their emotions about the World Cup sullied by our rational calcul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f England lose a penalty shoot-out in the quarter-final, these same people will probably be throwing their beers at the TV, when instead they could be tempering their disappointment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binomial probability theory.

Here is what to expect come summer.

The best-ever England team

There is a manic-depressive quality to supporting England. The nation tends to feel either very up or very down about the team. The night in November 2007 that Croatia kept England out of Euro 2008 was a low. But then Capello’s team ate up their qualifying group for the World Cup. Now English fans are dreaming about July 11, when their side could walk out for the final … Is the England team’s reputation as serial losers about to be rendered obsolete? And, if so, is there a Capello effect?

We believe that in the modern era, before the Italian became manager in 2007, England were always more or less equally good. That’s correct: the side’s strength barely changed over time. (This should have made the entire apparatus of punditry attached to the team instantly redundant.) A star player might fade or retire, but there was always someone coming up who was near enough his level to make the change almost imperceptible.

This may sound hard to credit. Fans feel strongly about the qualities of managers and players. There have been periods of national optimism and national pessimism, associated with the view that the England team are either strong or disgraceful. But, in fact, watching England play has resembled watching a coin-tossing competition. From 1981 to 2007, England on average won just over half their games; the rest they either drew or lost. So just as a coin has half a chance of landing heads, and half of landing tails, England in the average game had about half a chance of winning and half of not winning.

We assigned a “1” for each win and “0” for a loss or a draw, and examined the sequence of England’s 400 games from 1981 to 2007. Our finding: England’s win sequence over these games wa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a random series of coin tosses.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urrent coin toss and the last one: if you toss a fair coin there is always a 50/50 chance of heads. Similarly, there was no predictive value in the outcome of England’s last game, or indeed in any combination of England’s recent games. Whatever happened in the last match had no bearing on what would happen in the next one. All you could predict was that, over the medium to long term, England would win about half their games.

To make sure our finding was right, we constructed a few random sequences of ones and zeros to see if they looked like England results. Often we found more apparent correlation in our random sequences than in England’s results.

Fans and media have sought to see patterns where none exist. The best explanation for England’s ups and downs before Capello was randomness. But then the Italian arrived. He has now been in power for 22 matches, too short a period to draw firm conclusions, yet his England do seem to be better than any previous England team. Let’s take a deep breath, decide that two years without a major tournament is long enough to judge a manager, and compare his record with the entire terms of all other England managers. It looks good.

Most obviously, Capello’s winning percentage of 77 (counting draws as half a win) beats everyone else’s. His team also score freely: they defeated their opponents by an average of more than two goals a game, about a goal better than the typical modern England manager. Scoring was easier for prewar England sides, and for the first postwar manager Walter Winterbottom, because back then many international sides were terrible: in 1947, for instance, England won 10-0 in Portugal. If Capello’s goal difference is a guide, England could look quite convincing in the group stages in South Africa.

Yet beating minnows is rarely England’s problem. The trouble comes against the big teams, and Capello hasn’t changed that. His four defeats have been against France, Spain, Ukraine and Brazil. Losing to countries like that is no shame, but it won’t end 44 years of hurt either.

The English cannot manage themselves

Capello is an impressive man. He is the only England manager who has had an outstanding pedigree in club football: nine championships in 15 seasons. However, he succeeds with England not simply because of his personal genius. Partly, it’s because of his passport.

Our numbers suggest that 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should keep upsetting xenophobes by importing foreign knowledge. From 1990 to 2010 England have had two foreign managers (Capello and Sven Goran Eriksson) and seven English ones, including two caretakers. On every measure, the foreigners have done better. It’s the same in major tournaments: Eriksson’s England never lost at the group stages and reached three quarter-finals, whereas English managers achieved one semi (at home) and one appearance in the last 16.

Eriksson and Capello outperformed with England not merely because they had a “golden generation” of players. Many men who played well for the foreigners were abysmal under Steve McClaren and Kevin Keegan. It’s painful to imagine what England might have achieved if the FA had stopped discriminating against foreigners decades earlier.

That a foreign passport makes a difference may sound odd. After all, these days England’s players have enough foreign experience. They play with, for and against foreigners every week. Why they need foreign managers was best demonstrated that night against Croatia. A team of Englishmen led by an Englishman played like caricatures of Englishmen. Steven Gerrard charged around in the rain, hitting impossibly ambitious passes, constantly losing the ball. He played like a headless chicken, or like an English footballer circa 1988.

For Liverpool, Gerrard usually plays like a European sophisticate. He has mastered the international, predominantly continental European style of top-class modern football. Against Croatia, however, there wasn’t a foreigner on the field or the bench to check him. When things began going badly, he shed that cosmopolitan skin, returned to childhood and played like an Englishman of old. He and his team-mates had spent their entire football education until the age of about 20 in England, playing an only slightly diluted version of traditional English football. Because of that upbringing, national football cultures continue to exist. That’s why England still need continental European managers to correct their flaws.

We also argue that most club managers barely affect results and could be replaced by their secretaries or by stuffed teddy bears without their team’s performance suffering. But international football is different. A manager can outperform when he brings to his team foreign knowledge that they didn’t previously have. Capello has done that for England, as has the Dutchman Guus Hiddink for the countries he has managed. Crucially, it’s easier to bring new know-how to a national team, where all the players lack the same foreign knowledge. Such knowledge gaps are much rarer in the English Premier League. All serious English clubs are now stuffed with foreigners, and know current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 The Premier League is like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with almost perfect information. Consequently, managers scarcely matter.

He doesn’t always hit it to the right

Capello must solve one great problem: penalty shoot-outs. England have exited five of their last eight major tournaments on penalties. It remains hard to see them winning the World Cup without settling that bogeyman.

Most defeated England managers regarded penalties with fatalism. Glenn Hoddle, whose team lost in a shoot-out to Argentina in 1998, hadn’t even made his players practise penalties. A decade later, Hoddle admitted he should have trained his men in visualisation – visualising a penalty hitting the net, for instance. “Nine times out of 10,” he said, “if you miss, it’s between the walk from the halfway line … What I’m saying is, it’s in your mind where you’ve missed it … Nine times out of 10, you can tell if a player’s gonna miss it. With how he reacts, what his eyes are doing, when he gets the ball on the spot.”

Perhaps visualisation would have helped England. But a proper database of penalties might have been a better place to start. Some teams have tried to compile databases on how opponents take spot-kicks. Usually, the premise is that every penalty-taker has a favourite corner of the net and a set way of taking penalties. For instance, during Germany’s penalty shoot-out against Argentina at the last World Cup, the German keeper Jens Lehmann had a note tucked into his sock stating the supposed preferences of several Argentinians.

In fact, such cribsheets rest on a false premise. No regular penalty-taker always takes penalties the same way, because if he did, opponents would figure it out pretty quickly. Instead, penalty-takers try to vary their approach randomly. But most do have subtle recurring patterns that emerge under close analysis. One analyst is the Basque economist Ignacio Palacios-Huerta, professor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He got interested in penalties as a real-life test of game theory. Over time, he assembled a database on the habits of penalty-takers and goalkeepers. (Important disclosure: we are setting up a football consultancy. One of its aims is to bring Palacios-Huerta’s database to clubs.) Before the Manchester United vs Chelsea Champions League final of 2008, Palacios-Huerta sent a report about United and penalties to Chelsea’s then-manager Avram Grant. The report highlighted that:

1. United’s goalkeeper Edwin van der Sar dived to the kicker’s “natural side” too often. This meant that when facing a right-footed kicker, Van der Sar usually dived to his own right, and when facing a left-footed kicker, to his own left. So Chelsea’s right-footed penalty-takers might do better shooting to Van der Sar’s left.

2. United’s Cristiano Ronaldo “often stops in the run up to the ball. If he stops, he is likely (85 per cent) to kick to the right hand side of the goalkeeper.”

3. The team that wins the toss before the shoot-out chooses whether or not to go first. But this is a no-brainer: it should always go first. Teams going first win 60 per cent of shoot-outs, 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on the team going second, which must always score to save the game.

The final went to a shoot-out. Ronaldo stopped during his run-up, kicked to the keeper’s right, and had his shot saved. Van der Sar dived too often to his right, and Chelsea’s first six penalty takers all kicked to his left. Chelsea would have won had John Terry not slipped taking his crucial kick.

For England to stand a chance of doing well, Capello must bring to South Africa a serious database on penalty-takers and goalkeepers – both the opposition’s and England’s.

The best team at the World Cup

From 1970 to 2000, a few continental European countries – Italy, Germany, France and Holland – worked out the best collective style of football. Each of these countries has its own preferences, but all share certain elements: fast, physical, collectivist, one-touch football. Their advantage was sitting in the most interconnected region in history. Football thinkers such as Arsene Wenger and Arrigo Sacchi could travel across porous borders, gathering and spreading knowledge.

From 1970 to 2000, the national teams of these countries piled up trophie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countries on Europe’s margins – the Brits, Iberians,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and Balkans – won none. They were isolated, excluded from the best knowledge networks and, therefore, stuck with their dysfunctional indigenous football styles. The Brits played kick-and-rush. The Greeks dribbled too much. However, from about 2000, the marginal countries came in from the cold. They became more integrated with core Europe, through travel, trade and football’s growing Champions League. Many countries – such as England and Greece – hired continental European football managers. Quickly, they absorbed continental know-how. Of all the formerly marginal countries, none did better out of this trend than Spain.

Fascism had isolated the country. “Europe stops at the Pyrenees”, was the saying at the time. Jimmy Burns, the Anglo-Spanish writer (and former FT journalist) born in Madrid in 1953, recalls in his book When Beckham Went to Spain: “Spain was virtually a closed economy. I spent part of my childhood between England and Spain, smuggling things from London to Madrid, never the other way round – clothes, gramophone records, books and magazines. While England seemed very much part of the world, Spain even to my young eyes struck me as something of a world of its own, where kids of my age all seemed to be taught by either priests or nuns.”

Spanish isolation was reflected in football results. The country won the European Championship at home in 1964, in the era before western Europe made its leap in football know-how, but then disappointed internationally for more than 40 years. What saved Spanish football was the country’s opening to the world. This began before General Franco’s death in 1975; two years earlier, Spain had reopened its borders to foreign footballers. It had also begun a long economic rise; contrary to the popular belief that footballers from poor countries are “hungrier”, teams from richer countries generally do better.

In 1986, Spain joined the European Union. Among many other things, this was a symbolic entry into Europe’s knowledge network. That soon paid off in football victories. Spain’s international results, decade by decade show an interesting story. The “winning percentage” column is very telling. It’s the best measure of Spain’s footballing performance per decade. It shows how closely Spain’s winning percentage tracks the country’s integration with Europe. In the 1920s, before the civil war, Spain excelled. But then isolation descended. From the 1930s through to the 1980s, Spain’s total winning percentage hovered around a disappointing 60 per cent. The European Championship of 1964 was an anomaly. The broader story was that a shut-off Spain struggled to access the best international football know-how.

But when Spain became more integrated, its football team got better. In the 2000s, Spain had a winning percentage of 81 (counting a draw as half a win), a performance about as good as any other national team has ever achieved. It became almost inevitable that the new Spain would win a trophy; if it hadn’t happened at Euro 2008, it probably wouldn’t have taken much longer. The Spaniards may not win this World Cup – the random element is high in such a short tournament – but they are the best team going there. Capello is pre-eminent among England managers. But we believe his England will return home in tears, like almost all their predecessors.

Thursday, April 15, 2010

轮番倒温家宝,谁是幕后黑手?

“苦难的中国”:本人向国安部郑重声明:我对以下文字付全部政治责任。

——据说朱镕基退休后在会见上海各民主党派和专业人士时两度失声痛哭。“外界、在座的,对我很厚爱。今天我很沉重。赞誉是多了、过了头。其实我有先天不 足,人称我是‘朱铁脸’,其实我‘铁’不了,是徒有虚名。我的个性、意志,是很不适宜进政坛的。”“从人民和国家对自己的委任,我配不上是个好总理,只能 是个廉洁的公仆,共产党员,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公仆。”在谈到金融界黑幕时他竟然自己气昏过去,晕倒在沙发上。(经急救后苏醒,幸无大碍。) (博讯 boxun.com)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1993年朱镕基推行宏观调控就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强烈抵制,岳母在长沙被杀!1996年《争鸣》报导过朱镕基曾九次逃过暗 杀,祖先的坟墓也被炸!

多年来为人低调、温和、谦恭的温家宝被推上总理后,从搞宏观调控开始,就独自处于权力斗争的风口浪尖,其处境比朱镕基不知糟糕多少倍。

从地质队到国务院,从一介书生到占领上层建筑,温家宝进入中央时间最长,经历了胡耀邦、赵紫阳、李鹏、朱镕基时代,是“四朝元老”。——他的学历比胡锦涛 还高,能文能武,精通英、俄、法三门外语,不仅头脑清晰,文笔敏捷,而且会开摩托,能驾坦克,还可以双手使枪,百发百中!——在2006年十届人大四次会 议记者招待会上,他承认“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 、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的更好”,向人民道歉。他在国际上的评价超过了胡锦涛,《华尔街日报》赞扬他“把中国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外国人面前”,认为他是最接 近周恩来作风的一位中国总理。

——据说当年在选择第四代核心时,有人曾力荐温家宝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也正因为温家宝和朱镕基一样属于深得民心的实干家,自然难以逃避成为各伙人马的眼中钉、肉中刺。党内妒恨者、猜疑者大有人在。(政治局甚至曾做出限制温家 宝出头露面的决定!)自温家宝上台伊始,一轮轮倒温攻势就没有停过。

2004年7月1日南方报系的《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直指温云松收受马明哲四千万原始股,坐收73.6亿港元。——一家地方报纸敢把矛头对准国家总理,除 了文革,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在政治局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率先向温家宝发难,指责宏观调控已伤害了江苏、浙江等东部省市,特别影响了上海发展,并涉及全国。他警告温家宝及其内 阁,如果坚持推行宏观调控,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伤害经济发展的“政治责任”。 黄菊还拍了桌子,如果宏观调控失败,温家宝就得下台!

打倒陈良宇后,中纪委一度有意牵出黄菊和贾庆林,江泽民亲自出面阻止,提出“倒贾黄得拿温家宝作交换!”

2007年6月3日,曾贼庆红传出谣言:温家宝有意辞职。直接造成股市6·4大崩盘。

6月5日,BOXUN登出《温家宝辞职,传与马明哲和深圳蛇口工业区腐败窝案有关》。

同一天温家宝在视察宁洱地震灾区时,大笔写下“挺起不屈的脊梁!”

八月,一批御用学者在北京聚会,对中国改革的现状作出前所未有的猛烈抨击,指名道姓地批评温家宝:“国务院的路线是错的,总理天天跑到老百姓那儿哭鼻子、 流眼泪,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实在有作秀之嫌。”(据信背后有上届退休的政治局常委支持。)

9月24日,BOXUN又登出《温家宝:一家人腐败换来一人“清廉”的总理》。

在17大分赃大会上,温家宝是最黯淡的一个人。

胡锦涛北美新闻代理人多维网已经放出风来:“温家宝心力交瘁,暗萌退意。”

昨天,在传出温云松、马明哲黑金丑闻都没有形成倒温之势后,台湾TVBS曝出温家宝夫人爱慕珠宝的天字号丑闻。

今天,《苹果日报》又在加强攻势,绘声绘色地说张蓓莉对价值1500万的台湾翡翠情有独钟。

还有人说——温家宝已经遭遇过4次暗杀而幸免!


——为什么不能在党内进行正常的总理竞选和差额选举,而要把党内矛盾党外化、党内斗争公开化,在民间搞这种阴谋诡计?

——为什么不能在政治局会议上,按照党内程序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而要在温家宝出访国外期间搞突然袭击?

——“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自1979年以来,国务院总理这个岗位就变成了是非之地,改革斗争的焦点中的焦点。1980年出任总理的赵紫阳因推行价格闯关,祖坟被扒!最后因同情学运 被打倒。1988年出任总理的李鹏实行全国准戒严,大搞白色恐怖,把国家推上了一条绝路。1998年出任总理的朱镕基在地雷阵中杀出了半条血路。——现 在,轮到温家宝了。

自1979年以来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改革家,无一不是两头受气,左右夹击,毁誉参半。——赵紫阳被挖苦成第二个邓小平,朱镕基被呼吁退党,温家宝家族成了新 四大家族之二。

——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这正是中国改革的反映。中共改革就是要在一党制条件下实行党政分开,在公有制条件下推进私有化,在不动摇执政地位的条件下强国弱 党,强私弱公。——在这种高尔丁死结无解的情况下出任总理的党内改革家就注定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强国富民的每一步改革,都是在削弱侵蚀集权体制。维持现行 稳定,都被指责成假政改真专制,假民主真独裁,“没有是非,没有公义,没有人民的权益,没有起码的道德天良。”

而三任国务院总理的悲剧,也正是中国改革悲剧的反映。——中国改革付出了沉重代价,犯下了严重错误,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中国改革始终不敢打倒最大的 敌人——这就是中国自己!

中国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自1979年以来,中国就在艰难地追求全面现代化。然而现代化的每一步都是在否定这个落后庞大的农民国家,都是在改造这个保守封闭的专制国家。自1979 年以来,中国就在艰难地追求全面国际化。然而中国在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中国在世界上更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盟国。——这就造成了1979年以来 国内不断的阶级斗争与国际不断的民族斗争。在国内体制抵制与国外军事压制的双重打击下,1989年之后的中国选择了一条最保险最安全的道路——“稳中求 进。”

这种四不象的改革就造成了今天的政治经济困局——中国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达到全球最高的不良贷款水平;中国贫富差距接近世界第一;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 80%,今年3万亿美元的GDP中,外贸超过2.1万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全世界之最,而中国出口利润的92%被国际剥削阶级掠走;腐败寻租造成的经济损 失已经达到GDP总量的14%以上;每年十万次以上的群众骚动。

朱镕基坦率地承认:“中国的经济现状真的是个虚幻的空壳而已,有一股微风就可以吹倒,那倒下去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垮的是这个政权。”

中国向何处去?

从胡耀邦到赵紫阳,从朱镕基到温家宝,一个接一个改革家为了解开这个高尔丁死结殚思竭虑,呕心沥血,而最后又被死结死死地绑住,被这个体制无情地抛弃。 ——倒赵倒朱倒温,谁是幕后黑手?——正是他们努力改革的集权体制。(和反映集权体制利益的中顾委、上海帮。)

从胡耀邦到赵紫阳,从朱镕基到温家宝,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幻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集权体制。“如果再给我们二十年、五十年的稳定,中国一定会发展得更 为强大。”——他们都相信,都以为这个集权体制可以逐步实现内部民主化。——于是这些好人一个接一个都倒下了。——于是17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几乎黑手党 化。

假如党内改革再次失败,那么,中国就可能要改革党了。

假如中国改革再次失败,那么,世界就可能要改革中国了。

中国向何处去?

我无法表述此时的心情是压抑,是悲愤,还是心存幻想。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苦的逆境我们同熬过。改革从来都是在内外交困中危机推进,我们熬过了黑暗的 李鹏时代,我们熬过了国企全面亏损的1997年,我们熬过了国企再次全面亏损的2005年。——我们的确是在碎步前进。

然而一旦全球化再次开始大踏步前进,我们就必将被纳米时代的飞跃抛弃。


—————————————————

我不清楚我到底有多大的能量,但是在昨天我指出“一向坚决支持改革的《明报》”背后捅刀,“令人非常寒心”之后,今天《明报》又登出《台商澄清 溫太無購珠寶》。

我不清楚,不,我很清楚,温家宝总理很可能将被打倒。我的努力很可能又是一次无谓的浪费。

我同样清楚的是,假如农业改革再次失败,那么,世界农业就要改革中国农民了;假如工业改革再次失败,那么,世界重工业就要改革中国工业了;假如金融改革再 次失败,那么,国际金融业就要改革中国金融了。——我同样清楚的是,这些问题,上海帮,是绝对不清楚的。


台商澄清 溫太無購珠寶

2007年11月4日

《明报》

【明報專訊】北京目前正舉行2007中國國際珠寶展,有大批台灣珠寶商參展。對於台灣有報道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夫人張蓓莉去年曾用200萬元人民幣購買台 商珠寶事宜,台灣參展團團長邱惟鐘的女兒邱藝青昨日在接受本報訪問時,特地澄清說﹕「並無此事。」

張培莉現為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邱藝青表示,張蓓莉去年不僅是參觀了台灣展廳,還去了其他展廳。對於溫太巨資買珠寶傳聞,邱藝青稱沒有這 麼回事,當時溫太只是到台商展位旁欣賞珠寶,並沒有購買。

戴夢得公司今年沒參展

邱藝青並稱,直到昨日為止,沒有看到張培莉過來台灣展廳參觀,但她非常歡迎溫夫人能再次光臨。

據悉,張蓓莉任總裁的北京戴夢得珠寶公司去年曾參加珠寶展。但主辦此次展覽的北京中寶協展覽職員表示,戴夢得公司前幾年都有參展,但今年卻沒有參加,估計 是該公司調整了其經營策略。

明報駐京記者梁海明報道

————————————————————————————

今天多维网上继续热炒“珠宝门”,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苹果日报》从来没有炒过胡锦涛的丑闻。


溫家寶夫人對臺灣珊瑚情有獨鐘

蘋果日報/北京正舉行2007中國國際珠寶展。臺灣TVBS引述參展臺商踢爆﹐本身是內地珠寶業名人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夫人張蓓莉﹐去年曾斥資200萬元 (人民幣﹒下同)採購珠寶。據報﹐有參展臺商為了款待張蓓莉今年再度光臨﹐隆而重之地准備了1,500萬元的天價翡翠﹐希望得到總理夫人的青睞。

現年66歲的張蓓莉﹐據悉曾是內地著名的北京戴夢得珠寶公司的總裁。外界盛傳因張的商業背景﹐與溫家寶“平民總理”形象不符﹐兩人鮮有一起公開露面﹐張因 而有“最神秘的總理夫人”稱號。不過﹐中共上月召開十七大期間﹐臺灣中天電視臺卻拍到﹐一身素雅打扮的張﹐參加國際名牌FENDI在長城舉行的時裝騷﹐令 張的真面目即時曝光。

為張蓓莉准備1500萬翡翠

臺灣TVBS前晚在其網站引述參加今年珠寶展的臺灣珠寶商稱﹐張蓓莉去年曾光臨國際珠寶展﹐並斥資200萬採購。報道引述臺灣中華民國寶石協會榮譽會員﹑ 臺灣佳達珠寶有限公司負責人余忠達說﹕“溫總理夫人﹐她看了非常開心﹐她看了戒指耳環﹐非常好的﹐選了兩件﹐她手上戴的最少一個要200萬人民幣以上。” 余並稱﹐為了迎接張今年再次到訪﹐他特別准備了天價翡翠﹐希望獲總理夫人的欣賞﹕“這個東西都是我們准備﹐今天給她再選購的﹐大概是1,500萬元。”

余忠達昨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稱﹐張蓓莉去年曾到過他公司的參展櫃臺參觀﹐但沒有選購他們的產品。至于報道指張斥資200萬採購首飾﹐“不是跟我買的﹐是跟 別人買的”。余後來說﹐張是從臺灣批發商買入一只價值200萬元的戒指﹐不過﹐他接又說﹐張不是去年買的。內容和TVBS報道略有不同。至于賣家的身份﹐ 余以事件敏感為由﹐拒絕透露。據報﹐截至昨午3時許﹐張沒有現身珠寶展。有參展商估計﹐張可能今天前往參觀。

鐘情珊瑚隨從代她買走

TVBS報道並引述臺灣參展團團長﹑臺灣寶之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邱惟鐘稱﹐張培莉去年參觀展覽時也對臺灣珊瑚情有獨鐘﹕“他(溫總理)的家人﹐有選 一些臺灣珊瑚作品﹐喜歡的也沒有現場拿走﹐事後隨從和他們的人﹐才來拿走。”不過﹐邱昨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變得非常低調﹐僅說張去年是以類似主辦單位身份 到過他的櫃臺﹐“逛一下﹑看一下﹐詢問一下﹐沒有購買甚麼珊瑚”。至于報道指張斥資200萬元採購珠寶﹐邱說﹐沒有啦。

珠寶業響當當的人物

現年66歲的張蓓莉﹐是內地珠寶業響當當的人物﹐不僅是國務院國土資源部玉石首飾管理中心主任以及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且據報曾是內地珠 寶業第一品牌戴夢得的總裁。戴夢得聲稱在全國擁有近400間連鎖店﹐市場佔有率均是全國第一。

上月臺灣中天電視臺拍到﹐一身素雅打扮的張﹐參加國際名牌FENDI在長城舉行的時裝騷。

張蓓莉與珠寶結緣﹐對名牌看來也有一定興趣。國際品牌FENDI上月在北京舉行長城時裝騷﹐國際明星章子怡也有出席。張雖一身素妝﹐亦被眼利的臺灣記者發 現﹐拍下其一舉一動﹐令外界可以一睹神秘總理夫人的廬山真面目。名牌時裝騷上﹐張不時和朋友聊天﹐盡現開朗外向性格﹐與溫總朴素低調的形象﹐亦有不同。

張蓓莉簡歷

年齡﹕66歲

學歷﹕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

現職﹕國務院國土資源部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如此倒温,所为何来?

最近,在乌有之乡网站上,一篇署名李必胜的文章引起热议。这篇文章叫“对30年改革十大失误原因和责任的追问”,洋 洋洒洒约4万字。在结尾处,作者直接向温家宝叫板。他说,中国改革的十大失误,特别是近几年的表现,都跟温家宝有关,因此建议中央和全国人大,免去他的政 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职务。

如果说李必胜还是一个网络写手,名字还不大见经传,不值一驳,那么听了人文科学的龙头老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 长陈奎元的讲话,看了《人民日报》和《学习时报》登载的一些有来头的理论家的文章,人们就会发现,他们事实上在传递同样的倒温信号,而这一信号,在纪念改 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显得非常诡异。

他们倒温的源头是温家宝于2007年2月提出的普世价值。陈奎元在2008年7月26日的社科院改革 座谈会上,批评温家宝随西方起舞,把西方主张的民主、人权及自由市场称为普世价值。在中国改革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陈奎元也是话中有话。他说:“有些人故 意模糊改革的性质,打著改革的旗号,企图取消党的理论基础,图谋褫夺党的领导权力,改变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提倡这样改革绝对不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制度,而是和平演变的图谋”。

陈奎元的话很值得玩味。他代表谁呢?陈奎元和胡锦涛似乎渊源较深。两人都是搞政治教育出身,都于90 年代初在西藏战斗过,胡任党委书记,陈是副书记。 2003年胡锦涛执政后,陈奎元被调到北京,任社科院院长兼党组书记。陈应当是坚定的拥胡派。他没有理由和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唱反调。但是诡异之处在 于,如果他代表胡锦涛,他为何要公然和“胡温”当中的温家宝唱反调呢?

最近,温家宝成了众矢之的。他在经济决策的拿捏上,肯定存在著严重 的失误,这几乎成了海内外学者的一项共识。但是倒温派把年初那场冰风暴,5月份那场地震,中国购买的美国的巨额坏债带来的损失,都算到温家宝头上。不仅如 此,他们还把所有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的弊端,也统统算到温家宝的头上。李必胜笔下的改革十大失误,几乎温家宝都有份。这样的指责,就让人感到奇怪了。

其 实,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倒温派不择手段地指责温家宝,显然想要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的目的至少有三个。第一,为当前的中国经济倒退、金融危机、官员腐 败、贫富悬殊、民怨沸腾、社会动荡,寻找替罪羊,为特权阶层解脱责任。温家宝不是在搞问责制吗?倒温派说,最该被问责的就是政府第一把手温家宝。

第 二,倒温派之所以把所有坏事的责任都推到温的头上,其醉翁之意是要算赵紫阳主张政治改革的总帐。他们为主张政治改革的人,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赵紫阳集团。 前体改所副所长徐景安因为写了三批陈奎元的文章,被称作赵紫阳集团的发言人。在他们看来,这个集团还包括任仲夷、李君如、杜导正、杨继绳、谢韬、杜光、李 慎之、周瑞金、高尚全、吴稼祥、茅于轼等,而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手握实权的温家宝。

第三,倒温派否定赵紫阳政改主张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 改革的道路和方向。他们自称是社会主义改革派,也主张改革,但他们说的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一党专政。陈奎元说,他们决不赞同那种脱离党的基 本路线,违背党的理想信念,背离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期望那样的改革。

讽刺的是,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无论是在赵紫阳生前还是死后, 温家宝一直试图与赵紫阳保持距离。可是在陈奎元等倒温派的眼里,他就是赵紫阳集团在党内的代理人。

无论怎样,北京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政治大 地震。在中国政治的黑箱里,这一次又会是谁被祭出呢?温家宝会不会提前“夭折”,胡锦涛会不会变成跛脚?政治黑箱中那股波涛汹涌的黑暗力量,会不会挟持执 政当局?中国的政治改革还有希望吗?眼下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场关于中国改革的辩论,因而特别值得关注。

倒溫風潮是目前中國發展中的一股逆流

倒溫風潮是目前中國發展中的一股逆流字体[ ] 颜色[ 绿 ]
分类:时事点评 创建于:2008-10-24 被查看:895次 [收藏:日记|作 者] [评 论]
【世界日报社 論】胡溫體制在2008年接近年尾的時候,再次提出重要的農村改革措施,允許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其目的顯然是讓農民在土地經營上有更多的自主權,使農業現 代化專業化發展加速,縮小城鄉差距,此次改革,爭議極大,但胡溫堅持推動,把當年萬里、趙紫陽時代的農業改革,推到一個新的層次;與此同時,溫家寶也簽署 決定,把奧運會期間開放的特殊政策,即境外媒體記者的自由採訪,變成長久性的措施,這也讓人看到,北京在奧運會後並非好牌出盡,無戲可唱,而是一環扣一 環,繼續推動讓全民分享改革成果的新政策,以及推動與國際社會接軌。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胡溫體制在這秋風蕭瑟的季節,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那就是 海內外對溫家寶總理的品頭論足,以及紛傳他將提前下台的小道消息。因為中國在奧運會之後,先是遭遇毒奶粉事件的襲擊,演變成全球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責難 和對中國奶製品的全面抵制,中國國際形象大損;接著,中國低迷的股市遭遇美國金融危機的波及,跌幅加深,反彈乏力,出口市場也有萎縮,所以,各方對溫家寶 總理的非議攻訐也越來越多,大有不把他打成替罪羔羊勢不罷休的味道。不僅如此,由於溫家寶在國內外民間有很高的聲望,不少輿論就開始攻擊他沒有能力,只會 做「親民秀」,從而給溫家寶施加壓力,想讓他倦勤,自動掛冠離去。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動向。在目前的國內外大格局下,中國正處於一個非常重 要的承前啟後階段,改革的繼續深化、改變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政策,觸動了不少既得利益集團的基礎,他們自然不甘心點石成金的好日子就此過去;美國金融危 機,則給中國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如何在新的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過程中,保住中國的優勢,維持一定的高速發展,同時加快與國際的接軌,承擔更大的國 際責任,是相當新的考驗,而不少左派人士,仍然停留在冷戰的思維,天真認為美國崩潰,中國才能真正崛起,他們對主張與美國合作的胡溫非常不滿,期待溫家寶 的「夭折」,讓胡錦濤變成「跛腳」。

當然,胡錦濤與溫家寶之間也有矛盾,溫家寶對民意的把握和對媒體的應對,都超過胡錦濤,常常在危機處理 上比胡錦濤快半拍,因而也獲得比較多的民意讚譽。但胡錦濤知道得很清楚,胡溫體制是一體難分的,如果溫家寶提前出局,胡錦濤也難以抵擋黨內新勢力的坐大, 以及既得利益集團的逼迫,因此,胡錦濤對溫家寶仍然相當支持,不會允許有所謂提前接班的情況出現,胡溫將完成這一任的工作,實現改革的承諾,留下政治遺 產,然後交棒。

老實說,溫家寶雖然有許多缺陷,但是,他有兩個很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深知民間的疾苦,主張讓全體中國人都能分享中國發展的成 果,這與胡錦濤相當合拍;一個是具有國際視野,主張中美合作,東西方合作,才能建設和諧世界,才能發揮中國的世界影響力,這一點,胡錦濤也是相當共鳴。

因 為如此,溫家寶在四川地震時能不顧危險,深入災區;因為如此,他敢於向利益集團開刀,大幅度肅貪;因為如此,他全力支持胡錦濤搞三農改造,為農民呼喊;也 因為如此,他打破中共內部禁忌,主動見外國傳媒,為新聞自由打開一道空間;也因為如此,他在美國承諾與華盛頓合作,對付金融危機。

溫家寶的 注重民意和具有國際視野有一個很好的小證明,他在之前的紐約之行中透露,一國總理,竟然在日理萬機中,在北京訂閱北美世界日報,關心北美華人的輿論和民意 動向,請問,哪個中共巨頭會這麼做?

溫 家寶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當然是有很大侷限性的,他主張的民主改革與戈巴契夫的新思維也相去甚遠,但是,在中國目前的狀況下,他還是屬於開明的、有遠見的中 共領袖,他做了一些好事的時候,勢必得罪了黨內外不少既得利益分子,那些想把他去之而後快的人,則絕不代表歷史正確的一邊,這一點,海內外必須要有清醒的 認識。

尊胡耀邦 力擋「倒溫」暗流

溫家寶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悼念胡耀邦的長文,引起震動勢所必然。胡耀邦雖然已變相「平反」,也有壓調降格的紀念活動,但由現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溫家寶撰文,文章又發表在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上,味道立時不同。

忌日撰文時間敏感

文章刊出的時間,是胡耀邦辭世廿一周年紀念日。按慣例,重要紀念活動,都安排在辭世逢十、誕辰逢百時,沒有在零頭年份來做特別安排。就時間點而言,又是個 特例。

溫著文悼胡耀邦,可以從前因後果來分析。先看前因,溫家寶是不是胡耀邦的人?當然是,至少是胡耀邦一手送進大內中樞、重點培養的人。

溫家寶能由地質勘探隊技術員升到省城又到京城,要感謝當年地質部孫大光等「老部長」。但沒有胡耀邦,也沒有今天的溫總理。因為當年胡耀邦要選人到中央辦公 廳,提了四個條件,即學歷高、職位副部以上,年輕、有才。中組部選了包括吳邦國在內的三個人,胡耀邦定了溫家寶。

元老左派聯手反撲

這也是溫家寶在文章中寫的:一九八五年十月,調到中央辦公廳工作後,曾在胡耀邦身邊工作近兩年。而作為中央辦公廳主任,他經常到胡耀邦家中看望。「一九八 九年四月八日上午,耀邦同志發病搶救時,我一直守護在他身邊。四月十五日,他猝然去世後,我第一時間趕到醫院。一九九○年十二月五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 西共青城安葬。」這些情節,都是溫與胡耀邦關係的前因。

至於後果,要換個角度去看,不是看胡耀邦當年選才,為溫家寶奠定了今天,而要以胡耀邦的政治影響力,來看溫家寶的明天。

嚴格地說,溫家寶現在正處於一個壓力重重的困難時期,外面看風平浪靜,盛世清明,內部看危機重重,用北京政界的話來說,現在正上演著第三波「倒溫」風潮。

前兩波「倒溫」風潮,一波在當年溫家寶提出「普世價值」論時,被批評為和平演變先驅、顏色革命的前鋒;一波是中共十七大之前,溫家寶是否能連任總理,有人 倒溫。

現在這一波「倒溫」暗流,據說有三股勢力,一股是退任元老,看他不順眼要倒;一股是不同的特殊利益集團,因溫家寶的宏觀調控政策要倒;再一股是極左派近期 再掀公開倒溫活動,重點在批溫家寶新提的「人民尊嚴論」,連帶胡錦濤都批。

溫家寶早就說過,「我只有人民(的支持)了」,但除了人民,溫家寶還有一股力量可借重,那就是中共黨內和社會上對胡耀邦的愛戴。而公開站出來尊胡,還是要 有點政治勇氣,此時此刻背水一戰的溫家寶,當然可以有這勇氣。

胡錦濤出手挺溫

北京政界詫異的是溫家寶的文章,怎麼在人民日報刊出。唯一的解釋是,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一致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得到的另個可信的詮譯是,胡錦濤出 手了。

每年春節必到胡耀邦家拜年的除了溫家寶,還有一個人,就是同樣由胡耀邦選上來、而且時間更早的是胡錦濤。來自北京的政界消息說,胡錦濤在最近一、二個月 來,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一直以放手放權的方式力挺溫家寶。

江系高层暗中倒温家宝 国务院李克强担重位

两会今日将进入高潮,即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这将是他所作的倒数第4份政府工作报告。他在2013年十二届人大上退休几成定局。

从表面上看,温总是近20年权力最大的总理。和前任朱鎔基仅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是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相较,温总不仅是中央财经领导小 组组长,是全国经济的总管,还兼任多个中央领导小组的组长,前两年还就很多政治问题发表文章,阐述观点。不久前他兼任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该委员会由于 有国安及军方负责人加入,被指具有「国家安全委员会」性质,而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国防动员法》,更赋予国务院总理部分调动指挥军队的权力,被指为将改变 2008年大地震中温总指挥不到军队的尴尬情。

但是,熟悉国务院内情的人士的看法却大相迳庭,他们认为,温总近年的民望虽然居高不下,但其权力却已遭侵蚀。甚至有消息说,温总的话,在国务院内已经没人 听了,在第二任期还有3年的时候,就出现提前「跛脚」的情。

在上一届国务院中,常务副总理黄菊由于能力及健康等诸多因素,未能分担总理太多工作,反而他病倒后,温总接掌了他负责的多项工作。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和国 务委员中,多名年轻力壮者分别担起大任,如常务副总理李克强以接班人的姿态,强势主导经济结构调整和医改等重大议题,副总理王岐山也以十八大政治局常委热 门人选的身分,负责金融及中美经贸等对外开放事宜,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打教改,并以中央港澳协调小组副组长身分兼管港澳事务。工交及农业则分别有张德江和回 良玉两名副总理负责。因此,温总名义上是总管,却并不直接具体负责任何领域,即使是国家能源委和国防动员会这两个跨部会超级机构,也都由李克强兼任副主 任。温总的地位虽不至岌岌可危,但其权力被大幅分解是不争的事实。

近两年,对温总的亲民讚颂之声外,对其施政的不足,也多了批评之声,如对2007年通胀应对的迟缓,对去年4万亿救市计划的基建投资带来的弊端,不时也见 诸报端。虽然中央明确肯定救市方案的成绩,但新华社在报中央党校的省部及官员研讨班讨论调整经济结构时,披露不少省部级官员清算过往的经济发展思路,指为 「脱离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单纯靠投资拉动、规模扩张、资源推动,发展低端产业,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温总在官场的威信,多少有 些受损。

近年在温家宝民望高企的背后,也有一股或明或暗的「倒温」暗涌。据消息透露,部分卸任高层对温家宝的亲民举动颇有微辞,认为是「做骚」,内地网络上也曾封 之以「影帝」的绰号,而且,多名「老同志」更指其多项举动有「僭越」之嫌。有关温夫人及其子女的一些负面传闻也不时在互联网上流传。

对此,温家宝不会不知,但他似乎并未改变行事作风,有点「豁出去」的味道。显示他对自己3年后的退休结局十分清楚。他在今年「两会」前与网民交流时两次 说,他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了」。令人想起1989年「六四」前夕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我们老啦,无所谓啦」之言。

责任编辑:王笃若         来源:明报

民主与稳定:一个尚未停摆的秋千


作者:李世敏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4 9:28:36
阅读量:1293次

  民主的观念已经广为世人接受,但是由于它与稳定的矛盾,使其真正普及的进程大受 阻碍。民主与稳定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自古希腊雅典时期,民主因其危及社会稳定而得不到认同。漫长的中世纪有稳定而无民主。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带来了现代民 主并使其向全球蔓延。民主伴随着不稳定的革命重新获得了新生。现代民主的传播,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移植,与社会稳定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民主的发展如 同荡秋千一般,在专制和不稳定之间摇摆。

  关键词:民主;稳定;专制;“秋千论”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0)01-0048-04

  民主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个“好东西”,但是民主也有弊端,也有矛盾。其中,民主与稳定的矛盾就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这对矛盾贯穿民主发展的始终。

  一、“出身不良”的民主

  民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雅典,简称人民统治。这种原始的民主不同于现代民主,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美好的“乌托邦”,有些学者则鉴于存在的种种 弊端,而将其看作“残缺的民主”。这种不可避免地带着现代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和评判的古代民主,必然不是古希腊人民心目中的民主。因此,我们有必要让时 光暂时倒流,返观古希腊的许多著名学者对民主的看法。

  当时雅典城邦内有一批赞同和宣扬民主的学者和思想家。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将士国葬仪式上,间接地赞扬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他说:“讨论我们曾经受 到考验的精神,我们的宪法和使我们伟大的生活方式”,“我们所知道的国家中,只有雅典在遇到考验的时候,证明是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更为伟大。”阿特那哥拉斯 却通过把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进行对比,而青睐于后者。他认为,“有人说,民主政治不是一个贤明的制度,也不是一个公平的制度,有产者更能够实行最优秀的统 治。但是我说,首先,民主政治的意义是代表全体的人民,寡头政治只是代表人民中间的一部分人。其次,虽然有产者是财产最优秀的保护人,但最好的顾问是那些 聪明的人,而大众在听取讨论后,是最好的法官。在民主政治下,所有人都一样,不管全体一起,还是各自的阶级,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但雅典反对民主的声音似乎占了上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表示,“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宪法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 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苏格拉底因为民主政治把国家交给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管理,而对此持批判态度。“用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如果做错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轻得多 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出的哲学王治国,也对民主政治的非专业化提出尖锐质疑和批评;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没有明确的否定,但也没有肯定, 他认为最好的政体应该是实行法制的政体。

  在这些反对民主的学者眼里,往往将民主政体与“平民政治”、“贫民政治”、“暴民政治”等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甚或等同起来。以民主 政治中公民的素质、品性来贬低民主,无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客观,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民主的怀疑和警惕,背后都隐藏着民主与稳定的矛盾。他们怀疑平民的智力, 害怕贫民的冲动,不信任全体人的理性,担心这样的一种政治会是无序的政治和混乱的不稳定的政治,因此才会发展出专家治国、哲学王统治、法治等替代方式。可 见,民主的出身并不是完全“纯洁”的,它自一出生就与稳定产生了矛盾。

  二、民主与革命

  由于民主的“不良出身”,很多城邦都畏于民主的不稳定秩序而没有采用古希腊的民主,大有雅典一枝独秀之势。然而即便这样一个顽强的民主模范,还 是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中被武力所吞没。之后,虽然民主政体在雅典还保留了一些残余,但是,由于它连保全国家主权的能力都没有而黯然失色。于是在很长一段时 期,民主蛰伏了,整个欧洲处在封建君权和神权的笼罩之下。

  压抑了几个世纪的民主,终于在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一丝萌芽,民主重生的曙光开始显现。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在欧洲盛行,在思 想文化领域的复兴运动,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推动当时 的人们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了紧随其后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反对教会的专权,削弱了教皇的权力,对束缚和压抑人性的封建神权提出了挑战。17世纪 -18世纪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个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榜样,将文艺复兴提出的以“人性”为中心考察一切,提高到用“理性” 去思索,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它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 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运动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等思想奠定了以后民主思想的主要根基。

  在封建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与英国民主产生的较“温和”方 式不同,美国民主是靠着8年艰苦而激烈的独立战争才获得了承认;法国的民主是由法国大革命地震般的革命冲杀开辟道路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现代民主,这就 是亨廷顿所讲的民主的“第一波”,它是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结构变革引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资产阶级的迅速壮大,造成君主政体看似稳定的秩 序,由于一股新生力量的搅动而潜藏着不安与躁动。历史的车轮最终选择了以极端“不稳定”的革命来碾碎民主前进的障碍,于是民主的重生不得不与不稳定扯上了 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民主的崛起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是民主重新崛起的重大标志。《权利法案》提出了限制王权、确立议会;《独立宣言》 倡导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权宣言》宣扬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革命中重生的民主早已经脱胎换骨,与古代民主有了很大的差异:古代民主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是代议民主;古代民主是小国寡民 型的城邦政治,现代民主是大国众民型的民族国家政治;古代民主的自由在于积极参与政治权力,在古代人那里,没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私人领域,没有任何个人权 利,现代民主的自由则是和平地享受个人独立,现代人愈来愈注重个人的生活领域,强调维持一个不受政治权力干预的私人空间,强调个人权利不可侵犯。

  古代民主备受质疑,而现代民主则广受欢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振兴、强大,现代民主的核心原则“自由”、“平等”等观念,迅速蔓延、扩张与 渗透。很多国家和领导人实际上可以不实行和压制民主,但是鲜见敢于公开地在口头

  上否定和贬低民主。于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民主的第二波,第三波……世人惊呼:民主崛起了!

  四、发展中国家的民主与稳定:荡秋千

  在民主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国家滚雪球式地逐一被贴上了民主的标签。然而,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体形式,还是一种深厚的文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 会基础。健康的民主,不仅需要民主的法制,还需要民主的民情,而且后者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很多走向民主的国家,最初只有一个民主政体的躯壳,缺乏相应的 民主文化,由于没有稳固的社会基础支撑而秩序不稳定,一些刚建立不久的民主国家又被独裁和专制所推翻,瞬间变了颜色。于是,出现了继第二波、第三波民主浪 潮之后的回潮现象,民主与稳定之间呈现了一种“荡秋千”式的摇摆。

  应该说,民主出生时就与“暴民式”的不稳定相联系,现代民主的重生又伴随着革命的脚步,在嵌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之后,又与无秩序、自由化的无政 府主义导致的不稳定绞结在了一起。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追求渐进式民主发展道路的国家,在民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稳定的因素干扰,往往会出现 一种民主发展悖论:国家或政府往往基于稳定的考虑,借口公民还不具备健全的公民素质,缺乏足够的行使民主的能力,而拒绝给予其应有的民主权利,限制公民履 行民主权利的自由和机会。从表面上看,国家这种谨慎的做法确实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减少了不安全的因素和威胁。但是,换一种角度和立场会发现,这种为了 稳定而压抑民主的做法,必然要存在一种反民主的倾向,这种现象就像摆弄一个秋千,为了防止不稳定而将民主从静止的原点推向偏离民主的专制方向。从暂时的局 面看的确是离不稳定距离更远了,但是从长远的视角来看,一旦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社会秩序暂时失控的局面下,原来被稳定压抑的民主力量 就会突然爆发,如久堵未疏的洪水向堵的反方向肆虐狂飙,骚乱、暴动等不稳定现象突发在所难免。这样,秋千就会从偏离民主的方向被拉回来,但是由于力度过大 它同样会越过静止时稳定这个原点而指向不稳定。这种偏离稳定的力量一般持续不了多久,就会被其反作用力,即“稳定”的力量拉回原来的状态,在此,民主和稳 定的秋千潜在地处于一个摇摆的状态,笔者将其归结为“秋千论”。

  秋千摇摆时两个向度的力(专制和不稳定),是一对紧密相联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者方向上相反,能量上对等。如果以稳定为名向偏离民主的专制方 向发展,那么,同样的力度会反过来,以民主为名而向偏离稳定的不稳定方向酝酿。从现实和长远来看,这必然不利于民主的发展和长期稳定。不过,生活在现实中 的人,往往不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看问题,而是只注重眼前的发展。所以,为了暂时的稳定而牺牲民主发展的事情经常发生,同时为了追求民主而破坏社会稳 定的运动也在暗蓄能量和时有发生。至此,民主与稳定这个秋千始终不断徘徊在摇摆之中。

  五、回归原点:走向辩证统一

  如果民主与稳定的僵局不被打破,民主发展就会像不断运动的秋千一样,不会在偏离静止的任何一方摆停,民主难以获得长足发展。因此,为了民主的健 康和稳定发展,必须打破这个僵局,突破这个悖论。问题的关键是减小秋千在专制与不稳定间摆动的幅度,同时减小两个向度的力,让它们同步向民主和稳定这个秋 千静止的原点逐步靠拢,最终实现民主与稳定的合一,让摆动的秋千静止。现在发达国家健全的民主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民主与稳定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协调好了就是一对和谐的兄弟,而且现代民主发展的历史也是沿着这个轨迹走过来的。因此,应该保障民主与稳定和谐 发展,降低秋千在两边的荡动幅度,让其无限接近静止的原点,最终实现民主与稳定的有机统一。

  纵观历史的发展,民主是一个孕育、产生、发展和不断进步、完善的持续进程。现代民主的发展就是在伸张民权的同时,扬弃了古代民主“暴民式”的狂 热。一方面,它瓦解专制,限制集权,成功地实行了,分权;另一方面,它用冷静、理性的法制限制无限的人民主权,用有限民主将个人的民主权利扩展到最大。因 此,一个健全民主的发展,至少应该在两条线上展开:一条是防止专制和集权,设置各种途径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条是限制无限民主的思想,民主只有在中性 的意义上才是一个好东西,过度民主造成的祸害甚至比没有民主还要大(它使人们害怕民主,畏惧民主,从而在头脑中禁锢了民主发展的理念)。民主既不是无限的 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平等。为防止卢梭人民主权至上的理论,在遭遇现实的过程中再度演变为法国大革命后罗伯斯庇尔式的白色恐怖与专权,就要将民主控制在稳定 的限度之内。

  简单地说,民主的发展既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民主秋千的过度摆动就是由于极“左”和极右造成的冲动所形成的。但是现实中,民主的发展往往 以稳定为由而趋向右倾,造成民主秋千向专制单摆的趋向。为了缓解和消除由此带来的不稳定的反作用力,必须走出这个误区。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以子之矛,攻子 之盾。同样要以稳定为由防止片面的右倾思想和行动。民主右倾的主要借口往往是,由于民众普遍缺乏民主能力和素质,所以还不能够给予其过多的民主权利,以避 免其错用、误用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这个原理就好似一个人因为不会游泳,就剥夺其游泳的权利一样。看似有理,其实不然。一个人不会游泳,我们应该做的是教 会其游泳,而不应该是禁止他游泳。因此,突破民主秋千右倾单摆的理念,应该是让人民学会民主,而不是限制民主发展。

  谈学习自然就离不开教育,任何一个社会理念的培养和形成都离不开系统的教育。古代的先哲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他们的政治理念之后,最 终都会落脚到教育这条路径上来,尤其是幼儿教育。因此,要让民众普遍接受民主观念,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就应该从小加强民主方面的教育。将自由、平等、人权 等民主的基本理念明确写进教材,扩展和融人到相关内容之中,让民主的观念真正为人民所接受,提高人民的民主能力。

  民主的学习,除了学校的理论之外,更需要现实社会中民主实践的锻炼和熏陶。对于具备了一定民主理念的人们应该为其开辟一定的途径,让他们去实践 民主,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民主理论。对那些已经脱离学校的亿万民众,最好的学校就是民主实践,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大学堂”。“在东方国家,民主化进程往往 就是一个由形式的权利到实质内容,由通过形式民主训练民众,培养民主习惯到民众运用形式民主争取权利的转换过程。”而民主形式的训练、民主习惯的培养和民 主权利的争取都离不开民主的实践。

  一个已经接受民主理念,并确定民主道路和方向的国家,应该坚定地朝民主方向迈进,并且保障民主道路上的一帆风顺。要避免民主的发展像荡秋千一样 来回摆动,就应该从两个方面保持平衡:一方面限制专制,另一方面维持民主的一定限度。既要大力搞好民主理论学习与培养,又要积极倡导民主实践的训练与熏 陶。通过这些平衡措施,最终实现民主与稳定的统一,让民主的秋千趋于停摆。

当代中国“富二代”现象的解读与思考


作者:任小琴
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01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3 11:43:55
阅读量:184次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富二代”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时代背景、社会 文化、家庭教育造就了他们的独特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富二代”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市场文化的缺陷,也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隐忧, 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思考。

  杭州骇人听闻的富家子飙车事件,使“富二代”再次粉墨登场,走入公众视线。事实上,早在2004年,罗雪挥、潘丽就曾在《新闻周刊》上指出: “一个靠继承财富,自然拥有资产的新“富二代”阶层开始随着民企一、二代交班而逐渐形成。”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中国最早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经开始 向子女们移交财富。“富二代”开始登上新中国的历史舞台。

  纵观古今中外,“富二代”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阶层。而何以当代中国的“富二代”们如此与众不同,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 历史、中国的市场经济行为文化、教育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市场文化的某种缺陷。

  一、当代中国独特的“富二代”现象

  当代中国的“富二代”是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后代。他们大多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继承数目可观的家产。父辈的努力将他们推 上金字塔尖,成为没有经历过打拼的“社会精英”和“强势群体”。但他们往往不思进取、生活奢侈、骄纵妄为,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2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富二代”现象还不是很突出,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而近些年,在人们享受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的同时,“富二代”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使公众不得不产生焦虑。由于“富二代”身处特殊的时代。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批依靠合法继承取得巨额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青年人,无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上比 较,当代中国的“富二代”都有其独特性。

  1 纵向比较。

  当代中国“富二代”教养缺失。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其实是相当成功的,尤其在唐之前,士族极其重视子弟之品德与人格教育。当时的选拔人 才,是通过“察举”,一个士人必须得在社区有较好的形象,才有资格获得推荐。也因此,社会有了所谓“世家”,其前提是“累世经学”,即父子、兄弟世代传习 儒家经术,再由经术而从政,形成所谓“累世公卿”。士族政治当然有很多弊端,但也看出,士族的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唐代以后,皇家开科举取士,这个时候人 们开始更加重视知识,而忽略孩子的人格培养,权贵或有钱人家娇惯放纵子弟屡有发生。但他们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在道德伦理的支配下,总的来说不会出现严重 的教养缺失。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许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的阶段,他们大多忙着打拼事业,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只好 以金钱补偿对子女思想道德的忽视。加之“富二代”的成长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代,思想观念的激剧碰撞。西方文化的入侵,这种种因素导致了当代中国“富二 代”教养缺失。

  2 横向比较。

  中国“富二代”人格教育缺失。我们很容易看到中国的“富二代”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家子弟的区别。梁任公在《新民说》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英人常 自夸日“他国之学校,可以教成许多博士、学士,我英国之学校,则只能教成‘人’而已”。人者何?人格之谓也。这似乎是英国的社会习俗与教育传统。即训练有 德行、有用处和有才能的人。而在中国,学校教育一开始就特别偏重知识灌输。忽视人格培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人们以金钱的多寡作为衡量人生成败的唯 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学校要求孩子的仅仅是知识、考分。富一代交给孩子的通常只是成功学。甚至是厚黑学。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新富们大多改革开放之 后产生,只有短短十数年的积淀,曾经历了艰苦奋斗的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想再让孩子吃苦”的想法,过度呵护溺爱,从而没有让孩子养成一些重要的性格和品 质,直接导致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使“富二代”缺乏责任心、同情心,缺乏公共精神,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考虑自己的便利与得失,甚至漠视他人的生命,不时有 参与黑社会活动等。浙江飙车案、四川富家子开车连撞五车、重庆重大黑社会犯罪等事件便是典型的例子。这是“富二代”教育最大的失败。

  如今。“富二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阶层的代名词,它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文化的种种缺陷,也反 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富二代”现象折射出的市场文化

  “富二代”阶层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但在当今中国,我们看到的“富二代”现象却更多地将财富变成一种恣意妄为的靠山,助推社会不公、分化甚至 对立,并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而使民众看不到财富的善良意义,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走向。当财富成为对公众的伤害。成为导致不公的源泉,就不能不 引起我们的深思。事实上,这已经不仅仅是“富二代”阶层的问题,这种现象从更深层次折射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文化的某些缺陷。

  1 当代市场文化冲击中国传统道德伦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文化理念、生存状态、道德标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市场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地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义利之间是明显偏重于义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利的追求仍 羞羞答答、半遮半掩。这使市场文化一度在中国举步维艰。然而追求利润始终是市场文化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光明正大地谈论金钱、崇拜财富。 年轻一代更是视财富为炫耀攀比和目空一切的资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不屑一顾。面对来势汹涌的市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家庭、人伦等精 神受到巨大地挑战和冲击。

  2 市场文化中的“消费主义”畸变。

  “富二代”的消费观折射出我国的“消费主义”畸变。在市场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消费主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力量之一。人们的传统消费观 正逐渐被适度奢侈和透支的理念所代替。当今的消费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不再仅仅是利用商品使用价值而已,它具有象征性、攀比性、自我性等诸多特性。调查显 示,有逾七成的青年表示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象征消费的行列。男生的皮鞋、领带、手表,女生的钱袋、化妆品、耳环等无一不被赋予超越其本身使 用价值的新含义。在这种环境下,“富二代”理所当然成为引领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力最。同时,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后排观众”也构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新推 力。从“小资派”到“月光族”,从“明星崇拜”到“名牌情结”,市场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悄然变质。

  3 文化市场传递的不良信息。

  所谓文化市场,是指按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市场,包括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剧、歌舞会等等。可见,文化市场与 市场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概括地说,市场文化的外延几乎包括了所有文化市场。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国门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 展,当前的文化市场不容乐观。不良商人为了赚钱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恐怖等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加之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产品的进入,心智不成熟的青年 受到巨大地冲击,追求电影里展示的所谓“时尚”的生活方式,例如飙车、炫富、豪赌、逞强斗狠、是非不分,更有甚者将腐败堕落的情节当做崇拜的对象加以模 仿。如果说一般的青年还只是小打小闹,那么“富二代”的玩世不恭便更好地折射出这样的文化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大众对“财富”的适应度低。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均由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统一计划。这使中国民众在财富的持有上长时间处于相对贫乏稳定的状态,人和人之 间的差距并不大。一切都因循守旧,毫无活力可言。久而久之,这种稳定性、持久性和保守性使中国民众对新文化的心理适应度极低,没有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在面 对改革开放以来日趋增长的财富时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作出不恰当的反应。例如把“崇尚财富”误读为“唯财富论”,把“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误读为“享乐主 义至上”,面对巨额财富时容易自我膨胀。

  三、“富二代”现象的隐忧与思考

  对于“富二代”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笔者对某高职院校2007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笔者选取了学院三个大 系:教育系、外语系、计科系,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800份,回收603份,回收率75.4%。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一:你如何看待“富二代”?76.8%的学生认为富二代生活奢侈腐化,不懂努力,是当今社会堕落的一群,让人瞧不起;4.9%的学生认为富 二代能否成才取决于富一代的教育;8.3%的学生认为富二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精英。

  问题二:你认为“富二代”对社会有什么影响?80.4%的学生认为富二代对社会有恶劣影响:13.3%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影响不大;6.3% 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问题三:“富二代”是否引致社会不公?85.04%的学生认为富二代可以用钱搞定一切,不公显而易见;9.05%的学生认为说不好;5.01% 的学生认为不会。

  问题四:你如何看待人们的仇富心理?56.3%的学生认为这是人们对社会不公的一种发泄:39.4%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富人做得太过 分;4.3%的学生认为这是穷人的嫉妒心理。

  从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对“富二代”的态度总体是排斥和反感的,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仇富”,因为它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代中国的 “富二代”现象的确存在很多隐忧。

  1 “富二代”现象隐喻起点不公。《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61.1%的“90后”认为,出身背景、家庭财富、父母关系、学校好坏等因素对自己 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会让同龄人在无形中划分出三六九等。有关人士早就指出,幼儿园已演绎成幼儿阶层分化的分水岭,由于金钱和权势的作祟,幼儿教育日益昂贵 和贵族化,使得从幼儿阶段孩子就开始“阶层分化”,这是起点不平等的现实隐喻。事实证明,越是处于较高等级的人就越有可能更上一层楼,而越是处于较低社会 等级的人就越受到限制。当大多数平凡人家的青年强烈地感到由于出身和家庭等因素限制发展时,便折射出“富二代”现象深层的社会危机。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 机会资源的同时,剥夺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机会资源,使部分“穷二代”成为分化和竞争的社会牺牲品。

  2 “富二代”现象动摇青年财富观。我们多年的教育,致力于使青年能懂得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靠诚实、信用、勤劳去获取财富,证明自己的人生价 值。少年强则中国强,而正确的财富观对于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富二代”的出现,使青少年的财富观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他们已经不像他们 的父辈那样,靠勤劳、节俭和个人奋斗积累财富,然后合理消费。他们周围出现了一大批依靠继承财富的“新贵”,这对于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构成巨大的心理冲 击。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语,变成了今天“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无奈感慨。尤其是目前“富二代”的炫富行为,使青少年的价值 观偏移,认为财富是唯一值得追求甚至不择手段追求的东西,人生的价值变成了拥有别人羡慕的目光。

  “富二代”的奢侈品消费和享乐主义,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青年的财富观。

  3 “富二代”接班对社会的影响。中国有多少“富二代?据全球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美林集团统计,大陆仅千万富翁就已接近24万,而所有民营企 业中家族企业占了八成。按照正常的自然规律,这些民营企业的“富二代”将在未来十年里,随着父辈的老去而陆续接班。财富的传递是容易的,但是在任何国家, 企业家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富二代”能否如他们的父辈那样。让企业顺利经营,这不仅仅是他们家族的问题,而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交接班不顺导致的企业倒 闭、破产,将对社会就业、国民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事实上,任意妄为的“富二代”们已经让这种危害开始出现并有逐渐严重的趋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 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隐忧。

  四、结语

  社会上有富人也有穷人,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当代中国的“富二代”现象却传递种种令人担忧的信息。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加剧社会分化、对立,甚 至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如何教育这些“富二代”们使其珍惜手中的机会与财富,肩负起社会责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当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弘扬 和坚持正确的荣辱观导向,让青少年分清美丑善恶。从教育和舆论上大力强调能力观念,不管上辈们留下了一个企业,还是一栋房屋,还是一无所有,都应该自强自 立、艰苦拼搏。而对于“富二代”,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加强人格教育。在知识获取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让他们懂得财富是一种责 任,要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明进程的大格局思考自身行为,此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和法律上保障青年起点公平,保障资源合理分配,保障人格人权平等。只 有这样,才能不让财富毁了青年一代,才能让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健康稳定地发展。

人民币升值的是与非


作者:刘欣然,马李灵珊
来源:南方周末
来源日期:2010-4-13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3 22:27:52
阅读量:51次
币值改革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把当前存在银行中的巨额国民储蓄转变为消费。但这点很难,中国的国情摆在那里。

自从去年9月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向人民币汇率开炮以来,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大战愈演愈烈。像曾经大为流行的书《货币战争》一样,在人民币汇率 问题上,“阴谋论”、“美国政客的工具”、“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人民币汇率没有退路是生死劫”、“替罪羊”等等言论仍然占据着媒体主要版面。

人民币币值是否单纯的政治问题?是美国某些政客别有用心、为自己拉选票的工具?升值是否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难以预测的动荡?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美国投资策略 有限公司投资部总裁、上海鑫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迈克·吴,听听这位一半时间呆在美国的中国人的观点。
人物周刊:美国一直呼吁人民币升值, 你认为人民币的币值到底有没有被低估?

迈克·吴:坦率地说,从货币本身的研究角度来看,人民币被低估是事实,这点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美元出口制度下长期用出口换美元,高GDP成长率,高出口量, 高逆差,增加了国库的储备,但大量的美元收入并没有进入国内人民币流通市场,没有大量转为劳动力收入后再转为刺激国内的消费力量,因此出现了高外汇储备、 低消费市场的局面。

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到1美元兑6元人民币以上,最高突破10元,1993年底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人民币的加速贬值导致了中国 制造产品的价格迅速下滑,大幅度推动了外贸出口。所以从货币角度来说,任何经济学家或者学术界的权威说人民币没有被低估,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但是,被低估的人民币,这本身不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恰恰是欧美利用了人民币人为被低估后大量买入廉价消费品,从而缓解了欧美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大量 民生物资价格高昂、生活成本加大的压力。所以人民币的低估是在中国管理层输出低估和欧美等国接受低估双重意愿下造成的,在金融危机之前这是你情我愿的买 卖,不是中国一厢情愿、故意损害欧美劳动力市场的有预谋的行为。

人物周刊:美国这段时间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压力特别大,是什么促使美国在这一方面加强了外交上的力度?与其国内压力有关么?

迈克·吴:美国人的过度消费,让这个国家在自由贸易前受到了巨大挑战。因为目前全球大多数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人类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之后,产 能过剩是很容易出现的。

促使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关键,就是美国是一个消费经济的国家,2/3的美国GDP来自于内需消费,没有庞大的国内消费,税收就大量流失。低失业率从来就 是美国经济的主流,这样才可以维持高度的消费经济。如果失业率居高不下,内需消费就肯定会逐步萎缩。这就是民主党本次执政获选前提出“改善就业率”的根本 原因。

目前来看,美国的各行各业想要拉动就业,就要扩张和出口,中国和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其实就是就业率的缺口;而要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那么直接冲击人民币的汇 率肯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角度来看,美国对于人民币的升值要求都是志在必得,现在双方的分歧只是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快慢而已。

我们公司的研究结果是,未来24个月内,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会逐渐达到1:6,这个汇率不会真正冲击中国出口,给出口业造成重大伤害。

人物周刊:国际资本市场怎么看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多贸易经济相关体是否希望人民币升值?

迈克·吴:我们认为目前人民币最终应该保持缓慢升值。死卡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维持在1:6.8的唯一理由,就是中国经济实际上对出口的依赖非常大,除此之 外,其他任何解释都是不专业的。欧美希望人民币升值,我们认为中国管理层已经做好升值的准备,只是升值速度的水龙头开关松紧大小的问题。

人物周刊:中国政府认为自身已经做了足够的升值努力,请问怎么看待中国政府的这种态度?
迈克·吴:在国际经济领域,各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的态度不 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有没有让欧美政府就人民币货币政策给我闭嘴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么就实行缓慢增值,可以采用:一拖、二装、三讨论、四开 会、五大家再讨价还价,这样下来也要两年。慢慢升值的好处,就是欧美不会图穷匕见。

当然,如果中国有足够的内需消费启动,或者大幅度降低更多进口商品关税,这样就可以推动国内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大量的人民币储蓄会被拉动,还可以拉动欧美 的就业率,并降低国库中美元库存贬值的风险。但问题是我们的管理层不一定会这样做。

人物周刊:中国政府声称正在进行汇率体制的改革,称汇率形成机制将会更加市场化,应该怎样看待?

迈克·吴:币值改革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把当前在中国银行中的巨额国民储蓄转变为消费的动力。但这点很难,中国的国情在那里。所谓汇率改革,要么解决的 是进口产品向廉价方向走,要么就是让我们的出口业萎缩一些,为欧美创造点可怜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看不出更大的背景。汇率的市场化应该是随着人民币汇率缓 步上升而同速推进,不能速度化和情绪化。我认为,汇率改革将标志着中国资本国际话语权的力量开始上升。

人物周刊:人民币如果升值,对于已经受到打击的中国外贸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大的伤害吗?

迈克·吴:我认为只要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不大幅度冲击1:6之下,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伤害。如果汇改下人民币的正常升值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伤害,那么 唯一的原因就是,我们在2009年的10万亿信贷流动性刺激经济和2008年的4万亿实体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是失败的,我们依然要严重依赖外贸出口经济。 这种可能性目前好像不存在。

人物周刊:人民币升值后,对于中美的贸易以及世界贸易格局会有怎样的影响?最近中美包括中欧的贸易摩擦都有加剧迹象,这是否意味着可能的贸易保护主义?

迈克·吴:我认为人民币的缓慢升值只有对我们的国民有好处,我们行走天下四方,我们的钱可以买到更多性价比更有优势的欧美商品,有什么不好?老是怕欧美的 竞争压制了我们的民族产业,这实在是太狭隘的民族主义。用封锁来达到的保护,事实上就是一种没落的倒退。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要相信我们国人的智慧和能 力。

贸易保护会随着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增加,这个是肯定的事实,就像我们国家对进口汽车市场产品从多年控制到有限度开放,一样的道理。只要存在巨额贸易逆差,贸 易摩擦是必然存在的。
就逆差的产品来说,欧美就算拿回去自己造,也不会解决多少问题。贸易战是一种转移失业率视线的借口,没有中国逆差那么多的廉 价商品,欧美自己做?我不相信有多少欧美人能够这样来制作牙刷和皮靴。

人物周刊:温家宝声称,今年3月份,中国的贸易出现了逆差。请问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的升值空间缩小?

迈克·吴:不会的,出现逆差说明了欧美消费经济并没有国内经济学家想象的那么好和快,我坚信人民币一定会以小幅度升值的方式来完成升值。

人物周刊:国际热钱能怎样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中获取利润?中国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

迈克·吴:这是个问题。但中国的外汇进出还是管制的,大多数热钱要兑换后才能流出。我相信国际资本在中国扎根已经很久,不会很快离开,持有上涨中的地产和 稳定的资本投资,这不能说是投机性热钱。

我相信管理层会一如既往地加强管制。中国是一个政治属性第一的国家,只要管理层愿意,任何热钱都没法冲击中国市场,在国境线之内,有的是汪洋大海可以淹没 一切来犯的热钱。1998年的香港已经给了热钱一次教训。我相信中国在这个能力上,远远不是欧美国家所了解的。只要人民币一天没有自由兑换,就不要担心热 钱在中国兴风作浪。热钱在中国境内,就是一只纸老虎。

成功转型的宁波商帮


作者:梁小民
来源:经济观察报
来源日期:2010-4-13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3 20:54:00
阅读量:75次

  宁波商帮指明清时宁波府所属鄞县、奉化、慈溪、镇海、定海、象山六县的商人所形成的商业团体。在十大商帮中,宁 波商帮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最晚的。但当清亡之后,九大商帮纷纷衰亡时,只有宁波商帮成功实现了转型,由封建商人转变为现代企业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称雄商 界,至今仍活跃于商界。孙中山先生曾赞誉说:“宁波人对工商业之经营,经验丰富,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 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宁波商帮形成得晚,但他们的经商历史 相当悠久。早在秦代之前,这里已有相当发达的盐和鱼的集市贸易,所以秦时宁波称 , 者即“贸邑”两字的合写,“以海人持货贸易于此故名”。两晋南北朝时期,宁波商人已到过青州、徐州,唐宋时期商船已到海外。明代实行海禁之后,宁波也出现 了走私、海盗团体,许栋、汪直等海盗集团就在这一带活动。嘉靖年间,海盗集团受到沉重打击,宁波商人转向国内贸易。

  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宁波药材商人在 北京设立“鄞县会馆”,这被作为宁波商帮形成的标志。稍晚,又成立“浙慈会馆”。这时,宁波商人主要活跃于北京,经营药材与成衣业。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开放海禁之后,宁波商帮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宁波被定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在宁波、定海设立浙海关,英国、日本等国的船来宁波,宁波 商船也去往南洋等地。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的埠际贩运贸易得到迅速发展。道光初年,每年来自山东、辽宁的船有600多艘,福建、台湾来的船有500多艘,广 东来的船20多艘,加上上海及其他各地的船就更多了。宁波商人也自造大船,从事贸易。嘉庆九年(1804年),仅在上海,镇海的宁波船就有400多艘,来 往于天津、营口等地。这种埠际贸易是宁波商帮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宁波商人在北京、天津、营口、常熟、上海、汉口等地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北京著名的同仁堂 就是宁波商人乐梧冈在康熙八年(1702年)所建,高阳小说中经常提到的四家钱庄“四大恒”也是宁波人所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宁波人在常熟设 宁绍会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在汉口设浙宁会所。从康熙年间起,不少宁波商人进入上海,著名的如镇海方氏、李氏。嘉庆十四年(1809年),宁 波人在上海的64家钱庄创立上海钱业总公所,控制了上海钱业市场。这时,他们涉及的行业包括药材、成衣、粮糖、沙船贩运和钱庄,成为举足轻重的商帮。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由封建 向现代的痛苦而漫长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商帮已经灭亡,如徽商、陕商、江右商、鲁商、龙游商;有些商帮尽管还繁荣一时,实际上已是回光返照,如晋 商;有些商帮尽管个别商人转型成功,或另辟途径,但整个商帮也已衰亡,如粤商、闽商、洞庭商;只有宁波商帮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他们在中国社会的转型 中,由商业进入了现代产业与金融业,由封建商人变为现代企业家。宁波商帮引领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这时的宁波商帮已经在北京、上海、汉口、天津、沙 市、杭州等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涉及的行业,既有传统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沙船贩运业,又有了进出口贸易、船运、日用洋货、房地产业、证 券、保险、银行、娱乐等新兴行业。对宁波商帮最重要的部分是他们在上海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转移 到上海,其实粤商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十九世纪以来在上海的广东人有20万-30万,当时上海被称为“小广东”。但真正使上海经济繁荣起来的还是宁波人,到 20世纪初,在上海的宁波人有100万左右。这些人中,有成功商人进入上海的,更多的是白手起家的,他们从当学徒、伙计、木工、裁缝、挑夫开始,或进入新 兴行业,或依附洋商充当代理人或买办,最终成为新一代中国的企业家,成为控制上海以至全国经济的大腕。

  会馆是一个商帮在外地互相帮助、共同 发展的重要组织。在上海的宁波商人正是通过会馆求得发展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的宁波商人按行业分帮,分别建立了各业各帮的会馆,如上海北京钱 业会馆,肉业帮的诚仁堂、竹业帮的同新会、马车漆业帮的同议胜会、洋行帮、零剪业、兜套业和衣店伙会。此外,还有水产业的同善会、海味业的崇德会,药材业 的喻义堂、南货业的永兴会、银楼业的同义会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成了总汇各业各帮会馆的四明公所。宣统元年(1909年)又创立四明族沪公 乡会,后改名为宁波旅沪同乡会。这些会馆对宁波商人在上海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虞洽卿、朱葆三等集资办的宁绍商轮公司与英商的太古公司和中法合 资的东方公司相抗衡,竞争十分激烈。在濒临困境的情况下,宁波旅沪同乡会发动宁波同乡集资,组织“宁绍公司船业维持会”,补贴宁绍公司。十万余元的补贴终 于使宁绍公司在这场竞争中胜利,这才有了以后宁绍公司的发展。

  宁波商帮在上海的成功还在于他们长期 控制上海总商会。上海总商会不仅控制了上海的金融贸易各行业,而且足以影响全国的工商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溪人、中国通商银行总董严信厚受 两江总督委托创立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驻沪修订商约大臣盛宣怀委任严信厚为总理,慈溪人周晋镳为提调。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乃至在20世纪前半期控制上海总商 会的一直是宁波商人,宁波商人的势力可见一斑。

  宁波商帮从封建商人转变为现代企业家 的标志之一,是由传统沙船贩运转向现代轮船航运业。沙船贩运曾经是宁波商帮的主业之一,在咸丰、同治年间最为兴盛。鸦片战争后,欧美轮船运输进入中国,沙 船贩运日衰。宁波人及时从沙船贩运转向轮船运输业,最早为宁波商人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办的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陈志寅等人出资7万两白银购德裕轮,来往于宁波、温州、兴化、泉州、厦门。宣统元年(1909年),又增资为50万两白银,将公司总部移至上海,新 增3艘船,往来于烟台、营口、龙口、安东等处。同年,宁波商人虞洽卿、陈薰、严义彬、方舜年等筹资100万元创办宁绍商轮公司。1913年虞洽卿又独创三 北轮船公司。到1935年,该公司的轮船吨位已占全国的13%。此外,朱葆三也创办了越东轮船公司,以后成为一个航运集团。宁波人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地位。

  转型的另一个标志是由钱庄业转向现代 银行。宁波钱庄实力雄厚,鸦片战争后,上海钱业总公所分为南公所和北会馆,总董先后由宁波人担任。宁波人最早认识到钱庄会被银行取代,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商 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严信厚、朱葆三、叶澄表均为总行总董。宁波人还在上海和其他城市组建了多家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先驱。

  宁波商人的成功转型还在于他们进入了 进出口贸易、制造业、房地产业、保险各种新兴产业。宁波商人不仅在国内成为近代的第一商帮,而且还走出国门。宁波商人移居海外主要是抗战时期和20世纪 50年代之后,他们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欧美和东南亚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我们所熟知的董浩云、包玉刚等。

  宁波商人在近代的企业都采用了欧美式 的制度。中国的商帮都以家族企业为主,除了晋商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制度外,其他商帮的管理都是家族化的、人治化的。宁波商帮原来也不例外,但他们在鸦片 战争后,在开放的上海或充当外商的买办、代理人,或与外商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两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了制度化管理。这是他们在近代能取得 成功的重要原因,可惜研究这个问题的人还不多。

  宁波商帮的成功转型是一个极为有意义 的例子,对于现代民营企业的转型也有现实意义。其成功转型首先离不开浙江和宁波浓郁的文化传统,说到底文化还是经济成功的基础。宁波商人有文化,所以他们 思想开放,在上海善于学习两方的先进思想,这才有了新的开放意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起家与发展都是“草根商人”,没有政府背景。在各大商帮中宁波 商帮的官商结合最弱,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垄断权力,这就逼促宁波商帮自我奋斗,不断创新。

王益深谙中国为官之道 对仕途失望促其偷闲玩瑕疵

作者:王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日期:2010-4-14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5 3:26:40
阅读量:145次

  或许,王益一直以为自己应该是英雄,但不是红粉英雄,香艳四射。然而这事儿由不 得他,3月30日王益案一审在北京市一中院开庭,检方指控他受贿1190多万元。不幸,从事后报道来看,庭审完全被两名女星掠阵,作料成了米饭,而王益本 人却成了甜点。

  一般认为,王益少年得志,官运亨通。其实不然——王益在官场中,一直不如意。王益从北大毕业后,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任秘书近7年。7年秘 书,不算长,却也不短。有那赶上点儿的,当了三四年秘书就外派出去,青云直上。

  1992年10月,王益被调至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任副主任。证券委主任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级别够高,但并无实权,下面还有证监 会。这样,王益的活儿和以前差不多,顾问着。

  显然,王益不满足这种状况,一年后挂职下海经商直奔海南,但只赶上了末班车,喝了几口海南泡沫。那时,如今响当当的地产商冯仑、潘石屹已从海南 撤退,贼精贼精的,岂是王益能比。

  商场失意,王益好马吃了回头草,1994年任证监会副主席,时39岁。大家说他官场得意,或许就是指这个,39岁就副部级了。其实,当时的证监 会绝无今日显赫,第一任证监会主席是刘鸿儒,乃从人行副行长调来,并没有明确证监会是正部级单位,王益哪就副部级了?在北京,尤其是从“海”里出来的,副 部级算不得青云直上。

  不仅如此,整个证券市场都不受待见,有点像银行的第三产业,“不行就关了它”。及至发现证券市场能为国企筹资,能成为混合经济的厨房,那是后几 年的事。当证券市场做大了,1999年2月王益也平调到国开行当了副行长,他的仕途到头了。

  或许王益已意识到青天难上,于是作出些道德瑕疵。比如1990年代末,王益帮北大光华EMBA拉生源,一个学生上万美元学费,据说金融班40多 人大都是冲着王益而来,而王益本人也闹了个博导桂冠。说这是瑕疵并非避重就轻,当今官员博士满天飞,而书记市长带着老板外出投资也被当做正面说辞—王益号 召大家智力投资,很正面嘛。

  另一个瑕疵是交响乐《神州颂》。据说王益仅粗识简谱,没有接受过一天专业音乐训练,但2006年他的《神州颂》演出收入超过800万元。据报 道,2007年国交演出《神州颂》35场以上,占乐团全年演出总场次的三分之一。事后曝出内幕,原来《神州颂》的观众基本上是券商和相关企业所组织。而为 《神州颂》演出做策划的,是一个叫魏锋的人,此人是已故“涌金系”掌门人魏东的哥哥。

  有评论说,“他们掌握了权力还不过瘾,还想奉天承运掌握人间一切能力,恨不能把艺术家军事家歌唱家下棋高手超级木匠之类的名头全数占下”。其实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王益对仕途的失望,才促使他偷闲玩“瑕疵”。王益是学历史的,深谙中国为官之道,《神州颂》闹得响亮,但可能会伤了仕途正事。正事既已 无望,莫如捡捡芝麻,西瓜嘛,随缘吧。

  庭审中,检方以3笔受贿案件指控王益。也就是说,王益的犯罪时间段主要是其担任国开行副行长期间,而并非任职证监会期间。此前外界盛传王益与一 些证券公司违规操作有关,比如“涌金系”魏东2008年4月29日自杀后,大家怀疑王益与之有重大关联。怀疑的另一个事件是史无前例的太平洋证券离奇上 市,上市后,股东斩获约40倍的暴利,股东中包括王益的亲属。

  然而,庭审中绝没涉及这些传说。有律师认为,在太平洋证券上市案中,王益不是直接负责人,甚至太平洋证券上市也只是行政违规,不构成犯罪。但旁 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不惜触犯刑律,绑架了揭露此事的《证券市场周刊》主编于颖。

  瞧瞧吧,大家猜测的证券大案全无踪迹,呈庭的只是一些寻常受贿故事,数额也不巨大,全无刺激。于是,记者们去关心女星了。潘石屹在微博中写道: “这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给你西瓜,就只好抓芝麻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若水: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文化大革命”结束二十了。在“文革”的十年中,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惊心动魄的事件,真可谓波谲云诡,令人眼花缭乱。今天我们回顾这一段历 史,仍觉得扑朔迷离,有许多不解之谜。

  大家知道,“文革”是毛泽东发动的。一个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是: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革” ?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问题:它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

  毛泽东本人的说法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个说法为以后的官方所采纳。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毛泽东在犯“文革”这样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 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这个说法,为相当多的人接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尽管“文革”造成了十年浩劫,但是毛泽东的主观动机无可指责。人们只是批评说,毛泽东在认识上陷入了一系列失误:他错误地 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当做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他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把党内的分歧当作阶级斗争的反映;他错误地认为党内存在一个以刘 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等等。这些错误为党内野心家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于是造成了“文革”的灾难。

  从表面看,这些好象都是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里,我们还应该问:毛泽东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

  人们可以说: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这样的新事物缺乏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错误更是难免。这也是官方的说法。

  但是“文革”不是普通的错误;它错得那样荒唐,那样离谱,使人难以理解。在“文革”前夕的 1965 年,国内形势本来是好端端的。中国好不容易从三年灾难中恢复过来, 人民开始吃饱饭了,怎么又要来个“大乱”?那么多的革命战友,开国元勋,怎么一下子都被怀疑为敌人?毛泽东还说“文革”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似 乎资本主义复辟的大祸临头,国家变色的危险迫在眉睫,再不搞这场“革命”, 就为时晚了。这个话说到哪里去了 !

  绝不能说这样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换了别人(例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中的任何一个) 处在毛泽东的位置,虽然也免不了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不会发动“文化大革命”却是可以断言的。其实,这并不需要特别的英明,只要有普通人具有的健全的常 识就够了。那么,以毛泽东这样本来有高度智慧和敏锐判断力的伟大人物,为什么会犯这种悖于常理的错误 ?

  难怪有个西方学者断言:毛泽东的智力出了问题!

  仅用“缺乏经验”这一条是说不通的;缺乏经验,为何不谨慎一些呢?对此,《决议》说,毛泽东变得不谨慎了,骄傲了。骄傲是事实,但是毛泽东的骄 傲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呢?骄傲是一种心态,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心理因素呢?

  我们不妨再想一想:毛泽东口口声声强调“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他真地相信危险有那样严重吗?关于这一点,毛泽东从来没有拿出过有力的证据。 在理论上,毛泽东不止一次重复列宁的这些言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产阶级的力量仍比无产阶级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反抗则因为自己被推翻而凶猛十倍,时时 梦想恢复失去的天堂;同时,小生产者不断生长新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威胁无产阶级专政。可是,列宁的这些话是针对十月革命初期的俄国说的,不能脱离具体 情况而照搬到当时的中国。在六十年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是根本不存在的。中国资产阶级的主要部分是官僚资产阶级,他们在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就 在大陆上被消灭了。剩下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幼小的、软弱的。这个阶级在五十年代中期敲锣打鼓地迎接公私合营,并没有反抗;从那以后,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在消 灭中的阶级进行了复辟活动。 1957年所谓“资产阶级右派猖狂进攻”,实际上不过是一些知识分子要求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并没有人对消灭资本主义提出异议。其实,民族资产阶级从未在中 国取得统治地位,说他们要“复辟”是有语病的 (“辟”者,王位也) 。台湾的国民党那时倒是想复辟的,不过他们没有那个力量;蒋介石年年喊“反攻大陆”,不过空喊而已。大陆搞复辟的人是有的,农村有人借迷信手段搞反革命帮 会,自称“真命天子”,这类消息过去时有所闻。不过对付这种反革命活动是容易的,而且他们的性质是封建复辟,不是资本主义复辟。中国农民是拥护共产党的, 因为共产党给了他们土地。说实行了公社制的农村还在不断地生长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完全不合事实的。

  总之,毛泽东没有理由害怕资本主义复辟。他早在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说过:“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 反。”那时都不怕,为什么在民族资产阶级实际上被消灭以后反而怕起来了呢?

  其实,在“文革”中,毛泽东并没有花什么气力来对付社会上过去的资本家,这些人只要红卫兵一冲就跪下了;毛泽东真正用全力来对付的是党内的领导 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即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说过,“资产阶级就在党内”。那么,“党内资产阶级”是些什么人?毛泽东为什么 说他们搞“资本主义复辟”?

  根据毛泽东本人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党内资产阶级”是指一些官僚主义分子和腐化分子,他认为这些人是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毛泽东多次表 现出他对官僚主义的厌恶,也多次警告过干部腐化变质的危险。他说党内有一个“官僚主义者阶级”。他把“四清”运动中农村一些干部的多吃多占、贪污浪费行为 说成是“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毛泽东这些话使人相信,他是为了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保持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而发动“文革”的。

  这个理论是经不起深究的。照毛的说法,似乎干部的道德败坏就是受资产阶级的影响,而这样的干部就要千方百计地复辟资本主义。但第一,贪污腐化并 不是只有资产阶级专有的,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社会一直就有,而且更严重。第二,贪污腐化分子只不过是牟取个人的经济利益,并无恢复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野 心。他们能捞到钱就满足了,干吗还要冒反革命罪的危险去复辟资本主义 ? ——难道资本主义国家是保护贪污的吗 ?

  在“文革”中确有许多干部由于官僚主义和腐化而受到批判,可是这并不是“文革”中“大批判”的重点。作为头号批判对象的刘少奇既不是官僚主义 者,也不是腐化变质分子(没有人对他提出这样的指责)。此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要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刘少奇是忠诚的共产党人,对这一点毛泽东其 实很清楚。

  然而从一开始,毛泽东就蓄意把他打倒。早在1966年标志文革正式开始的《5.16通知》中,毛就提出“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 的身旁”。这句话十分引人注目。“赫鲁晓夫”指谁?是泛指还是具体有所指? 当时大家都以为是泛指。1967年《红旗》第5期发表的戚本禹文章《爱国主义 还是卖国主义 ? ——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解开了这个谜。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什么‘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 ”“你不是什么‘老革命’!你是假革命,反革命,你就是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 ”

  大家都知道,“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是刘少奇说的话,因此戚本禹的这个话是斥责刘少奇。戚本禹说刘少奇赞扬过电影《清宫秘史》是“爱国主义的” 而大张挞伐。刘否认这样说过;即使说过又算得了什么问题?就成了“反革命”?这当然很荒唐。但是以戚本禹的身份,是说不出这个话来的;这篇文章经毛泽东审 阅过,这只能是毛泽东的意思 * 。

  * 李志绥的书证实了这一点。他回忆说, 1966年的7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开群众大会,刘少奇做自我批评,说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隐身在幕后的毛泽东听了嗤之以鼻地说:“什么老革命,是 老反革命。” (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455 页。 THE PRIVATE LIFE OF CHAIRMAN MAO,P.470)

  刘少奇是党内的第二号人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他成了反革命,这可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大新闻。这个话是不能随便说的;毛泽东这样说,人们会 相信,他准是掌握了真凭实据。

  然而毛泽东始终拿不出证据来。

  毛泽东对准刘少奇的第一炮是他在 1966年8月5日写的《炮打司令部》。这张大字报攻击以刘少奇为首的一大批领导干部“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 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措辞激烈,语调严厉,帽子极大,可实际上没有多少内容。刘少 奇当时不过是提出派工作组和转发了一个关于制止乱打乱斗的文件而已。派工作组本是得到毛泽东同意的,可是毛泽东却不认账了,让刘少奇和邓小平承担全部责 任。

  根据毛泽东的看法,党内有一个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执行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或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要篡党夺权。刘少奇已经是党 和国家的领导人,是毛泽东的接班人了,他还篡什么党?夺什么权?他怎么有那么大的本事,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党内成立了另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是什么时候成 立的?开过会吗?组织系统是怎样的?纲领在哪里?都说不清。实际上,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是根本没有没有证据的事。关于刘少奇和毛泽东在工作中的关 系,中共一本代表官方观点的政治读物说:“刘少奇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他的工作都是在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领导下进行的,都是对党和毛泽东公开的,他 的重要论著在正式发表以前都得到过毛泽东的同意。至于党中央对干部的任免,也不是由刘少奇个人而是由党的领导机关集体讨论决定的。他在言论中和工作中的一 些错误,凡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纠正过的,他并没有坚持。”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378页 ) 这里说的“错误”,未必真是错误,只不过和毛泽东的意见不一致而已。刘确实和毛有不同意见,但刘在毛面前并没有坚持他的意见。刘少奇不可能向毛泽东的权威 提出挑战,更谈不上向毛泽东争权。毛泽东的“路线斗争说”或“权力斗争说”都是站不住的。

  1967年,毛泽东还亲自出来批判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这本书在延安时期被列为学习材料,那时毛泽东是肯定的;现在却说这本书是“欺人 之谈”。毛对这本书的主要指责是其中没有谈“无产阶级专政”。一本谈党员修养的书,是不是一定要谈无产阶级专政?没有谈是不是就表明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就 是“修正主义”?

  所有这些批判尽管是铺天盖地,声势浩大,但如果冷静下来一想,至少也是小题大作。这种揭发批判只说明毛泽东手里其实并没有什么过硬的材料。凭这 些揭发材料,无论如何是不足以给刘少奇定“反革命”罪的。

  这一点,毛泽东难道不清楚?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这样说?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蓄意诬蔑。

  最后,在1968年10月,当刘少奇已病得奄奄一息的时候,中央8届12中全会作出决定,以“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 党”。这样,刘少奇的政治生命和肉体生命都完了。尽管这个决定和处理都是在批判刘少奇两年之后,可是在此之前谁都能料到,刘少奇必然是这样的结局。毛泽东 已经把事做绝了,他没有后退的余地。置刘少奇于死地是既定方针,“叛徒、内奸、工贼”这样的罪名,不过是事后为了使这样的处理合法化罢了。因此,刘少奇专 案组使用的诬陷、罗织以及逼供等手段是毫不奇怪的。

  总之, 上面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成立。毛泽东如此仇恨刘少奇,一定另有原因。毛泽东发动“文革”,一定有隐秘的动机。要探查出这个隐秘 的动机,就要弄清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的真实原因。

  毛泽东想当世界共运领袖

  “文革”的发生是突然的,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念头却是酝酿已久的。要了解事情的原委和背景,我们必须多费一些篇幅,从五十年代的“斯大林问 题”谈起。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失去了领袖。谁来代替他的位置呢?这个人要有长期领导革命斗争的资历和丰功伟绩,要有卓越的领袖 才能和高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以及由此而来的崇高威望。这样的人本来应当由苏共的领袖来充任,因为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无论是斯大林指 定的继承人马林科夫 ( 他很快就下台了 ) 还是后来掌权的赫鲁晓夫,都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在斯大林死后,世界上活着的共产党领袖中,没有一个人的威望能和毛泽东相比。以毛这样的性格,产生当世界共运领袖的雄心,这是极为自然的。几十 年中,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盛行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享有政治的和理论的绝对权威;现在该轮到毛泽东了。

  偏偏在斯大林逝世三年后的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罪行。斯大林问题的揭露,是一个轩然大波,震惊了全世界 的共产党人和善良的普通人。

  如果中共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地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批评,那么后来的重犯斯大林的错误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中共准备这样做吗?

  然而中共中央显得很冷静。这种冷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表现吗,还是另有原因呢 ?

  对于批判斯大林,毛泽东应当感到满意。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过去不是很好。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国际支持王明,苏联政府支持蒋 介石,毛泽东对此是心存芥蒂的。过去不能批评斯大林,现在可以了,可以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两个多月以后,毛泽东就在党内作了《论十大关 系》的报告,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中国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意在避免重犯斯大林的错误。这个报告中也批评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 ( 《毛选》 5 卷 286 页 ) 。

  1956年9月,毛在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谈话时,对斯大林的错误说得更详尽:“过去的王明路线实际上就是斯大林路线。它把当时我们根 据地的力量搞垮了百分之九十,把白区搞垮了百分之百。” ( 《毛泽东外交文选》252页 ) 毛还说,中共历史上有四次吃斯大林的亏。

  批评斯大林的错误,也是证明毛泽东的正确,比斯大林高明* 。

  * 附带在这里说一下:尽管毛本人批评了斯大林,可是如果别人也来效法,批评起斯大林来,那就犯忌了。批评斯大林好象是毛泽东的特权,别人没有资格。“文革” 初期批评陆定一,他的一条罪状就是“大反斯大林”。其实,陆定一的讲话主要内容是有些问题斯大林没有解决,毛泽东解决了。这是“贬斯捧毛”。可是,这也不 行。你今天可以批评斯大林这样的大人物,将来安知你不会批评毛泽东 ?

  但是毛泽东对批判斯大林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在 1956 年 3 月 17 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赫鲁晓夫的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 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后来,在 1958 年的成都会议上,毛又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揭掉盖子,破除迷信,去掉压力,解放思想”;惧的是对斯大林“一棍子打死”。

  实际上,赫鲁晓夫并没有全部否定斯大林的功绩,也没有彻底揭露斯大林的罪行。然而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却妨害了毛泽东,因为毛正要搞对自己的 崇拜。这才是毛的真正所“惧”。

  毛也不会不想到,“肃反”的错误,他自己也不是没有犯过。 1930 年到 1931 年,毛在赣西南搞肃清“ AB 团”的运动,杀害了一大批无辜的革命者。红一方面军四万多人中就杀了几十个团长,打出 4400 多 AB 团分子。红二十军干部,从军长,政治委员到副排长以上干部,共 700 多人,都被当作 AB 团关押,先后处死。红二十军番号取消,战士被编入红七军。一支英勇善战的红军队伍,就这样全军覆灭了!地方的情况更糟。赣西南地区的干部百分之九十被打 成 AB 团分子。永新县被错杀的约 1890 人。遇害的还有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等人。这个大冤案一直没有平反。后来,在延安整风期间搞“审干运动”,也弄得草木皆兵。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清理出“特 务”多达一万五千多人,有的单位清理出的“特务”超过总人数的一半。虽然这主要是康生执行的,但身为总学委主任的毛泽东是无论如何不能辞其咎的。

  这就难怪当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和善良的普通人为斯大林的残暴行为感到震惊的时候,毛泽东却批评赫鲁晓夫把斯大林“一棍子打死”。这就是 说,毛泽东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揭露得太多了,批评得过分了。

  现在,斯大林已经不再是毛的阻碍,赫鲁晓夫也没有被毛看在眼里,可是对个人迷信的批判,却妨碍了毛泽东。他正想取代斯大林,享有那种世界性的万 人膜拜的威风。尽管那时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已经在中国流行,可是和苏联对斯大林的崇拜相比,在程度上和规模上却是瞠乎其后的。

  毛泽东要保护自己,就要保护斯大林;他要为自己树立斯大林在世时享有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就要想办法为“个人崇拜”翻案。

  在开始时,毛泽东迫于形势,不能不说几句赞成反对个人崇拜的话;后来他就一步一步改变腔调了。

  中共对苏共批判斯大林的第一个公开的反应,是 1956 年 4 月 5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 以下简称《一论》 ) 。

  这篇文章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主要是毛泽东的意见写成的。文章表示了对苏共的支持,说:“中国共产党庆祝苏联共产党在反对个人 迷信这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斗争中所得到的重大成就。”但《一论》中强调对斯大林不能否定得太多:“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完全错了,这是严重的误解。斯大林是一个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是也是一个犯了几个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同年 9 月,中共举行八大,也对苏共批判个人崇拜予以肯定和表示支持,但不是很热烈。刘少奇的政治报告没有提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只是在邓小平的《修改党章报告》中提出。这显然是要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邓小平说:

  “很明显,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同共产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相违背的,是必然要犯错误的。”

  “对于领袖的爱护 ___ 本质上是表现对于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而不是对于个人的神化。”

  “党中央历来也反对向领导者发致敬电和报捷电,反对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夸大领导者作用。当然,个人崇拜是一种有长远历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 不会不在我们党的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有它的某些反映。我们的任务是: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这些话的意思是,个人崇拜要反对,可是在中国,这个问题并不严重。

  毛泽东在八大的开幕词中一句也没有提个人崇拜。他在同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也是这样;这篇文章的任务是吸收苏联的教训,照理是应该提的。

  八大用低调处理反对个人崇拜问题本是毛泽东同意的,但他仍然感到不高兴。更使他不高兴的是,七大党章规定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 导思想这一条,在八大的新党章中取消了。这也是毛泽东同意的,但是,他的同意并不是真心,倒带着试探的意思,看看大家赞成不赞成,谁赞成,谁不赞成。

  八大还考虑了毛提出的辞去党的主席职务的问题。这是毛的一个动作。自从批判斯大林以后,毛就提出准备在适当时候不当党的主席,还提出不再担任下 一届国家主席,退居第二线,以便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问题。李志绥认为这是试探,这是可能的,但我认为毛要辞去主席职务倒不完全是假心。毛是一个不受拘束的 人,他不喜欢担任国家主席必须履行的那些外交上的繁文褥节。毛也觉得,在自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的条件下,担任党的主席这样的职务可能是一个包袱;不如让别 人来承担这个责任,他可以超脱一些,将来做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的工作。

  对毛的退居第二线的建议,党中央起初并不赞成,只是由于毛再三再四提出,为了准备这种可能,才在党章里规定,“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 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这是专为毛设立的。八大后,党中央安排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在第一线,主持中央工作,毛泽东在第二线。这 本是尊重毛的请求,但真地这样做了却又使他恼火。事实上,毛泽东此后并没有真正退居第二线,他是把权力紧紧地抓在手里不放的。对于党内会不会有人借反对个 人崇拜之机来削弱他的地位和权威,毛是保持高度警惕的。

  到这年年底,《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就不提反对个人崇拜了。

  1958 年 3 月 10 日,毛在成都会议上讲话,开始为个人崇拜局部翻案了:

  有些人对反对个人崇拜很感兴趣。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 不得了。真理在他们手里,为什么不崇拜呢 ?... 另一种是不正确的个人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从,这就不对了。反对个人崇拜也有两种:一种是反对不正确的个人崇拜,一种是反对崇拜别人,要求崇拜自己。

  到 1963 年 6 月,中共中央发表了致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列举了两党之间的一系列原则分歧,其中一条是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在这里中共采取了完全反对“反对个人崇拜”的立 场,连应该“反对不正确的个人崇拜”也不说了。文章说:“几年以来,有些人违反列宁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完整学说,提出所谓‘反对个 人迷信’,是错误的,有害的。”“提出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实际上是把领袖同群众对立起来,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领导,涣散党的战斗力,瓦解党的队 伍。”“有些人大肆进行所谓‘反对个人迷信’,而在实际上竭力丑化无产阶级政党,丑化无产阶级专政……”不久,《人民日报》和《红旗》两个编辑部在联名发 表的《关于斯大林问题》一文 ( “九评”的第二篇 ) 中,又把公开信中关于“反对个人迷信”的论点发挥了一通。这就把反对个人迷信全部否定了。

  把这些言论同中共中央在 1956 年时所表示的态度相比,可以看出变化之大。 1956 年是赞扬苏共对个人迷信的批判,虽然毛泽东后来表示了一些保留,那也不过是觉得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在具体做法上太过分,“一棍子打死”。现在却是从原则上反 对批判个人迷信了。但是,拿出来的理论根据却是根本站不住的。说反对个人迷信是违反了列宁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可是在 1956 年的八大上,邓小平正是代表中共中央依据这个学说来肯定“反对个人迷信”的。当时,邓小平是这样说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不是在群众之上,而是在群众 之中,不是在党之上,而是在党之中。…… . 对于领袖的爱护——本质上是表现在对于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而不是对个人的神化。苏联共产党第 20 次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告诉我们,把个人神化会造成许多严重的恶果。”

  不难看出,毛泽东对斯大林只是不满,对赫鲁晓夫则是痛恨。原先只是说赫鲁晓夫不该一棍子打死斯大林,现在却要一棍子打死赫鲁晓夫了。毛泽东不能 容忍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因为他需要别人崇拜他。

  大跃进:毛超过苏联的雄心

  毛具备了一切充当国际共运领袖的条件,只有一点不够:苏联是超级大国,而中国只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无法与苏联相比。

  毛下定决心向苏联挑战,使中国赶上苏联。

  1957 年 1 月 27 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中苏关系时说:

  我们目前的方针,还是帮助他们,办法就是同他们当面直接讲。这次我们的代表团到苏联去,就给他们捅穿了一些问题。我在电话里跟恩来同志说,这些 人利令智昏,对他们的办法,最好是臭骂一顿。什么叫利呢 ? 无非是五千万吨钢,四亿吨煤,八千万吨石油。这算什么 ? 这叫不算数。看见这么一点东西,就居然胀满了一脑壳,这叫什么共产党员,什么马克思主义者 ! 我说再加十倍,加一百倍,也不算数。你无非是在地球上挖了那么一点东西,变成钢材,做成汽车之类,这有什么了不起 ! 可是你把它当做那么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什么革命原则都不顾了,这还不叫利令智昏 ! 官做大了也可以利令智昏。当了第一书记,也是一种利,也容易使头脑发昏。昏得厉害的时候,就得用一种什么办法去臭骂他一顿。这回恩来同志在莫斯科就不客气 了,跟他们抬杠子了,搞得他们也抬了。这样好,当面扯清楚。 ( 《毛选》 5 卷 344-345 页 )

  这完全是居高临下的口气,充分表现了毛对赫鲁晓夫的憎恶。毛还表现了对苏联的钢、煤、石油的藐视态度,说它们都“不算数”,其实自己心里是很嫉 妒的; 如果是自己的,那就算数了。过去,毛曾说过原子弹是“纸老虎”,但他却千方百计地要搞中国的原子弹,大概原子弹一旦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变成真老虎了吧。现 在,毛的这番话暗示,他又想大搞钢铁石油了。

  1957 年 11 月,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在 11 月 18 日的会上,毛泽东掩盖了他内心的敌意,他没有臭骂赫鲁晓夫,而是来了一套外交辞令,当然他的语言总有自己的特色:

  赫鲁晓夫这朵花比我毛泽东好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荷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我看赫鲁晓夫这朵花是需要绿叶扶持的。一个好汉两个帮,一个篱笆两 个桩。

  毛泽东的这次发言,后来收入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题目为《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但是,把对赫鲁晓夫表示支持的话删掉了。不知情的读者不会 知道,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好汉”和“荷花”竟是指后来被中共斥为现代修正主义头子的赫鲁晓夫。

  当时,赫鲁晓夫正处于国际共运分崩离析的困境,迫切需要中共的支持。毛泽东及时地给予了支持,这对赫鲁晓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毛还提 出,社会主义阵营要以苏联为首。

  赫鲁晓夫表示谦虚,说:“应该以中、苏两家为首。”

  毛泽东显得很有自知之明:“我们没有资格…… . ”

  波兰共产党领袖哥穆尔卡不赞成“以苏联为首”的提法。毛泽东努力说服他:“要不要有人为首,这不是我们单方面的事。帝国主义有个头,我们也要有 个头。一旦有了事,总得有个人来召集一下,就拿这次开会来说吧,苏联不出来,我们怎么办?苏联有多少力量,你我有多少力量?我们谁能代替苏联这个角色?当 然,为首不是为尊,不能一家说了算,讨论问题必须是平等的。比如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我们就不同意,没有先例么。”

  毛泽东在 1957 年 11 月 19 日与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谈话时,重复了这个思想:“社会主义阵营必须有一个头,这个头就是苏联。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也需要有一个头,这个头就是苏联共产 党。”

  赫鲁晓夫在会上提出,苏联准备用十五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说:“你们再加把劲,能不能用十年的时间,在主要经济指标上超过美国。”

  赫鲁晓夫只能说:“我们努力,还是可能的。”

  毛泽东说:“你们用十年的时间超过美国,我们十五年超过英国。”

  这个豪言壮语赢得了会场上的掌声。

  然而毛的雄心比他宣布的还要大。早在前一年 (1956 年 ) 的 8 月,他就说要在五六十年中超过美国:“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 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大一块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 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象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 ” ( 《毛选》 5 卷 296 页 )

  现在毛鼓励苏联超过美国,难道他只满足于超过英国?不。那么他只要赶上美国吗?也不。毛的真正对手是苏联。他要比苏联更快地赶上美国,他要比苏 联更早地进入共产主义。这样,社会主义阵营就要以中国为首了,而他也就是世界共运的领袖了。

  毛泽东在莫斯科谈话的意思是两点:第一,社会主义阵营必须有一个头; 第二,这个头必须是苏联。如果,事实最终证明苏联当不了这个头,怎么办呢?赫鲁晓夫既缺乏杰出的领袖才能和理论修养,也不享有斯大林曾经享有的崇高威望。 如果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再落后于中国,它还能是头吗 ?

  毛深谙《老子》的策略:“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先与之”。现在还不是时候,毛泽东在等待这一天。苏联会发现,这个头是不好当的。当然,苏共习惯于当“老子党”,不过,毛也想争夺这个“为 首”的地位。这次,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挑战,只是意味深长的伏笔。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全是学苏联,虽然有成绩,但没有自己的创造。现在,毛泽东要亲自挂帅了,要走自己的路了。既然是他来挂帅,当然要一鸣惊 人。

  毛的雄心可以从 1958 年 3 月的成都会议上看出来。当时毛泽东的精神显然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他破例在这次会议上作了六次讲话,反复讲后来居上,年轻人超过老年人 ( 注意:苏联是老大哥 ) 的思想。他从中外历史上列举了一大堆杰出人物的名字 ( 贾谊、王弼、孔夫子、达尔文、马克思、列宁、李政道、杨振宁等等 ) ,说明他们都是年轻时崭露头角,敢于创立新学派,向老古董开战。他批评有些人精神不振,是奴隶状态的表现,象《法门寺》里的贾桂,站惯了,不敢坐。他讲了 一件事情:中国画家画斯大林和毛泽东在一起的像,把毛泽东画得比斯大林矮一些 ( 实际情况相反,毛泽东高一些 ) 。这件事显然使毛泽东耿耿于怀。他评论说,这是盲目屈服于那时苏联的精神压力; 好象塑菩萨,总是比人大好几倍,为了吓人。

  在两个月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说:马克思也是人,马克思革命没有革成,我们革成了。马克思没有干过中国这样大的革命,我们的实践超过了马克 思。这种革命实践反映到意识形态上,就成为理论。毛还说:

  中国应当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国,因为人最多嘛!过去林彪同志在延安曾谈过,将来中国比苏联强,那时我还有点不大相信,我想苏联也在进步呀!现 在,我相信了,完全有可能。我们这么多人,现在六亿,再过十年八亿。人多总要做事,总不能光睡觉嘛。

  可见毛泽东的真正目标是要超过苏联,而他的资本则是中国人多势众。毛泽东自己也承认,他不懂科学技术,可是,他认为这个问题是容易解决的。他 说:“我对工业也是一窍不通,可是,我不相信工业就是高不可攀。我和几个搞工业的谈过,开始不懂,学过几年也就懂了,有什么了不起。”毛泽东也想到了要防 止骄傲,可那是在将来,而且是别人的问题。毛说,他这次讲话的题目就叫《破除迷信,不要怕教授,也不要怕马克思》。

  中国人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后人要超过前人,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超过马克思呢 ? 为什么中国不能超过苏联呢?问题是毛泽东对这个问题只是凭意气,缺乏清醒的估计。尽管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经验不能成为典范,但中国共产党自己对社 会主义的理论准备和实际经验也是很不够的。在理论上,毛泽东从斯大林问题吸收教训,作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但 这不能说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完成了或成熟了。毛泽东自己也承认,“经济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但毛泽东仍然把经济上赶上先进国家看得太容易了,以为只 要照着过去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凭着几亿人民的冲天干劲,“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气魄,奇迹就会出现。

  毛泽东需要创造奇迹,需要做一番震惊世界的事业,需要使全世界目瞪口呆,这样才能确立中国的强国地位和他自己在国际共运中的领袖地位。

  这就是毛泽东发动 1958 年“大跃进”的背景。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年里还出现了人民公社。毛泽东以 为,这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实现了飞跃,中国可以提前实现共产主义了。

  中共中央 1958 年 8 月 29 日作出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洋洋得意地宣布:“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

  毛泽东的这个雄心,赫鲁晓夫也感觉到了。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毛泽东“想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

  毛的目的很明显:他想如果他能够在五年内与英国并驾齐驱并且开始赶上美国,那他就能够把列宁的党远远抛在后面并且超过苏联人民自十月革命以来所 取得的全部进展。 ( 《最后的遗言》第十一章 )

  有一种看法说,毛泽东这样想法,主观上是为了国家,恨不得中国早日进入共产主义; 同时,这种想法,也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关于后一点,中国人民确实是希望改变自己的贫穷落后状况,但是,并 没有什么材料显示他们普遍要求来个“大跃进”。那种“超英赶美” , “苦战三年 , 改变面貌”的口号,首先是上面提出来,灌输给他们的。说这种口号反映了群众的愿望,那是搞颠倒了。关于前一点,我不否认毛泽东确实也希望中国的事情搞得好 一些,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他要搞“大跃进”的主要驱动力。一旦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他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毛泽东是把自己的权威看得更重要的。如果是以国 家人民的利益为重,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就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应当打击彭德怀。

  到 1958 年 11 月,“大跃进”的失败已经明摆着时,毛泽东还在武昌会议上陶醉于抢先进入共产主义的梦想,说:过渡到共产主义,我们可能要搞得快一些,“看起来我们的群众 路线是好办法,这么多人,什么事情都可以搞。”不过毛表示了一点“谦虚”,他认为要给苏联老大哥一点面子,即使中国先进入共产主义也不要宣布。“我们在全 世界人民面前,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面前,我设想一定要让苏联先过渡 ( 不是命令 ) ,我们无论如何要后过渡,不管我们搞到多少钢”。“总之,一定要让苏联先进入,我们后进入。如果实际我们先进入,怎么办?还是挂社会主义的招牌,行共产主 义的实际。有实无名,可不可以?比方一个人学问很高,如孔夫子、耶稣、释迦牟尼,谁也没有给他们授博士的头衔,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博士之实。”

  彭德怀和赫鲁晓夫的阴影

  不难想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失败多么丢了中国的脸。国际上传为笑柄,赫鲁晓夫也在 1959 年初的苏共二十大作了不点名的批评。不但如此,在党内争论中,毛泽东也输了。周恩来等领导人在1956年初到1957年初提出反对经济建设上的冒进,遭到 毛泽东的批评。毛批评“反冒进”的人和右派差不多,说“右派把你们一抛,抛得跟他相距不远,大概50米远。”(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 卷,645页)这个话是很重的。后来,周恩来、陈云、李先念被迫作自我批评。毛泽东洋洋得意地宣布,把“冒进”改为“跃进”,别人就不好反对 了。这场批评为“大跃进”作了准备。

  毛泽东本来想显示,从他抓经济后,形势顿然改观,和别人完全不同,证明他的反对反冒进是对的。不料,大跃进搞糟了。

  从此毛有块心病 (obsession) ——赫鲁晓夫的阴影。闯了这样一场大祸,将来会不会有人要来算这一笔帐?斯大林在世时是一个神,赫鲁晓夫一个秘密报告,他就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受到全世界 的指责和唾骂,这件事一定使毛泽东感到震惊。同样的命运会不会轮到他自己头上呢?中国党内会不会有人学赫鲁晓夫的榜样?这样的人可能是谁呢?这是一个使毛 泽东睡不着觉的问题,一个梦魇。

  1959 年上半年,我听了康生一个讲话,其中有一段话使我震惊,一直忘不了。大意是:过去都说斯大林的错误是肃反扩大化,现在看来,斯大林肃反还不彻 底; 比如,赫鲁晓夫这样的人物就漏掉了。“这是斯大林最大的错误!”康生讲这几句话时,声色俱厉,脸都胀红了。

  我相信这也是毛的思想,至于发明权属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毛有这个思想。可以看出,其实毛泽东也在总结苏联经验,不过他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个角度来总结经验的:他不是不要当斯大林,而是要做一个不受批判的斯大林;为此目的,他一定要在他活着的时候挖出党内可能的赫鲁晓夫人物。

  1959 年 7 月的庐山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这个会议本来是要继续纠正左的错误,但毛泽东既要纠正自己的错误 ( 这种纠正是很有限的 ) ,又十分讨厌别人出来说三道四。偏偏性情耿直的彭德怀在这时多嘴上万言书,形势陡然改观。尽管彭德怀字斟句酌,措辞温和,表明自己完全出于善意,但还是触 痛了毛泽东的敏感神经。他能够猜想到,党内外对“大跃进”都会有意见,只是有敢说不敢说的区别。知识分子经过了 1957 年的“反右”,已经噤若寒蝉了,但党内的高级干部会不会有人出来批评他呢?现在果然跳出来一个彭德怀。毛泽东从彭德怀的身上看到了赫鲁晓夫的影子。赫鲁晓 夫是在斯大林死后才作秘密报告的,彭德怀却在毛泽东健在时就“发难”了,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上书的反应是迅速而坚决的:他马上来个一百 八十度的转弯,从“纠左”转为“反右倾”。“纠左”是和风细雨的,因为那实际上牵涉到自己 ; “反右倾”却是暴风骤雨,因为他认为彭德怀是对自己“下战书”。“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里通外国”、“分裂党”这一顶顶大帽子往彭德怀头上扣 了下来。特别是“里通外国”,好象说彭德怀和苏联有秘密的组织联系,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此外,毛在给张闻天的信中,劈头一句就是:“怎么搞的,你陷入那个 军事俱乐部去了 ? ”弄得大家莫名其妙。但既然是毛主席说的,当然是有根据的,于是大家也就跟着这个调子批起来了。但不管怎么逼迫,“里通外国”和“军事俱乐部”始终查不出 任何证据。事情很清楚,这是毛泽东蓄意诬蔑。

  许多人弄不清,为什么毛要对彭德怀如此心狠手辣。黄克诚曾说到,毛泽东和彭德怀两人相互成见很深,有许多历史上疙瘩没有解开。 1959 年初上海会议时毛说:“我这个人是被许多人恨的,特别是彭德怀同志,他是恨死了我的;不恨死了,也有若干恨。我跟彭德怀同志的政策是这样的:‘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李锐 : 《庐山会议实录》 ( 增订本 ),73 页 ) 这个话是很重的。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毛从彭德怀身上看到了赫鲁晓夫的影子。彭德怀在庐山会议西北小组的发言谈到:要找经验教训,不要埋怨,不要追究责任。人人有 责,人人有一份,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我也有一份,至少当时没有反对 ( 同上 98 页 ) 。彭德怀忘了上海会议上的警告 , “犯”到毛泽东头上来了,毛泽东怎能容忍?会上还揭露彭德怀反对唱“东方红”,反对喊“万岁”,认为中国也有个人崇拜,中国很需要反对个人崇拜。会上也有 些人说彭德怀是魏延,“有反骨”;我怀疑这个话也是来自毛泽东。 8 月 1 日,常委会上,毛对彭德怀说:“我 66 岁,你 61 岁,我快死了,许多同志有恐慌感,难对付你,许多同志有此顾虑。” ( 同上 193 页 ) 又说彭德怀“从打击斯大林后,佩服赫鲁晓夫” ( 同上 203 页 ) 。这不表明毛泽东怀疑彭德怀想学赫鲁晓夫吗 ?

  刘少奇在这次采取了支持毛泽东的立场。但这并不表明毛泽东就对他放心了。胡乔木在他的回忆中,记下了这样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在毛的庐山会议讲 话以后,刘少奇主张批彭只在小范围进行,另外发一个反“左”的文件。他要胡乔木起草。胡感到不好写,说,是不是同毛主席谈一下。刘生气了,说你写出来,我 自然会去谈。后来胡乔木请彭真找刘少奇谈,决定不写了。胡乔木写道:“现在看来,如果写出来,少奇同志也要牵进去。”但他不久却向毛泽东作了报告:

  从广州回来时 , 在路上我向毛主席说少奇同志在庐山会议时曾经想提出写个反“左”文件的建议 , 毛主席听后没有表示什么 , 只是说 : “啊 , 有这回事 !(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15-16 页 )

  这件事肯定使毛泽东对刘少奇产生某种疑虑。

  这时,毛泽东是斗志昂扬,他有决心也有信心打败那些敢于向他挑战的人。——不止是彭德怀,还有赫鲁晓夫。在 8 月 1 日的一封信中,毛泽东说,“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赫鲁晓夫们是反对的,或者是怀疑的。我看他们是处于被动了。我们非常主 动…… . 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外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 23 日,毛泽东又说,“现在是党内外夹攻我们。”

  从这以后,中苏争论加剧和升级了。 1960 年 4 月,以纪念列宁诞辰 90 周年为名,《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批判“现代修正主义”。苏共也由一个政治局委员的名义发表文章进行反击。 6 月,在布加勒斯特会谈中,苏共代表团向各国共产党代表散发了给中共中央的通知书,批评中共的政策。中共代表团也散发声明,点名批评赫鲁晓夫。 7 月,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止几百个协定与合同。……

  然而这一个时期国内经济形势却是一塌糊涂。一方面,“反右倾”给左的势头火上添油;另一方面,由于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和苏共的争论上,国内的工 作放松了。主要是政策上的错误,出现了从 1959 年到 1961 年的三年大饥馑。在这期间,饿死的人数有多少呢 ?1989 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估计是 1500 万,但它承认这个估计是“保守”的 ( 《生存与发展》 39 页 ) 。从进在《曲折发展的岁月》一书中说:这个期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在 4000 万人左右” ( 该书第 272 页 ) 。上海大学社会系主办的《社会》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文章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为依据进行计算 , 得出的结论是:不算城市 , “仅仅中国农村的非正常死亡人数 , 就可能达 4040 万” ( 该杂志 1993 年第 4 、 5 合期所载金辉 : 《“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 ) 。旅美中国学者丁抒在《人祸》一书中亦以中国大陆公布的人口统计数字为依据进行计算 , 结果是:下限是 3500 万,而真实的数字很可能与 4000 万相去不远 ( 该书 374 页 ) 。这个数字不但在中国灾害史上是空前的,也远远超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的死亡人数。

  不管官方的传播媒体如何掩盖,这样的事实即使只透露冰山一角,也是使人感到震惊的。人们口头上不说,心里难道也不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毛主席 没有错误吗?他不应当对此负责吗?彭德怀上书不是有道理的吗?毛主席听了他的话不就好了吗 ?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中央不能不改变左的政策。 1961 年初,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七千人大会:察觉了中国的赫鲁晓夫

  1962 年初 , 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 ( 即“七千人大会” ) 。

  全国各地的干部汇集北京,他们怀着一肚子的怨气和满脑子的怀疑,自然要在这个会上发泄出来。会上 , “三面红旗”的指导思想,经验教训,以及 1959 年的庐山会议,成为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

  1 月 18 日 , 彭真发言。他讲到调整问题时说到庐山会议。刘少奇插话说:关键是庐山会议。彭真接着说:我们的错误首先是中央书记处负责。包括不包括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 同志?该包括就包括,有多少错误就是多少错误,毛主席也不是什么错误都没有。三、五年过渡,食堂都是毛主席提的。邓小平在这里插话说:我们到主席那儿去, 主席说,你们的报告把我说成圣人,圣人是没有的,缺点错误人人都有,只是占多少的问题。不要怕说我的缺点。 ( 参看《新中国要事述评》 277 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4 年,北京 )

  在 1 月 27 日的大会上,刘少奇有一个正式书面报告。在对这个报告做口头说明时,他讲得坦率一些,有些话很值得注意。

  刘少奇说:

  有的同志说 , 人民公社办早了。不办公社 , 是不是更好一点 ? 当时不办 , 也许可能好一点。迟几年办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已经办起来了 , 群众已经起来了 , 我们怎么办 ? 是反对它呢 ? 还是赞成它 , 加以领导 , 逐步把他办好呢 ? 我们说 , 还是应当赞成它 , 逐步把它办好。 ( 《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实》 ,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26-127 页 )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 , 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 .... 全国总起来讲 , 缺点和成绩的关系 , 就不能说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 , 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 , 缺点和错误不只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 , 成绩还有七个指头 , 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 是不能说服人的。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 , 农民说是‘三分天灾 , 七分人祸’。你不承认 , 人家就不服。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 , 成绩不是主要的。 ( 《刘少奇选集》下 ,421 页 )

  刘少奇还为彭德怀说了几句公道话,说彭的意见“不少还是符合事实的”,“一个政治局委员向中央写信,即使信中有些意见是不对的,也不算犯错 误。”“和彭德怀有相同观点的人,只要不是里通外国的,就可以翻案。” ( 《“文化大革命”史稿》, 65 页。金春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年,成都 )

  刘的这些话都是犯大忌的。他流露出对人民公社的不赞成,流露出对彭德怀的同情。“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是毛在批评彭德怀时说的话,意思是 1958 年的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占一个指头,而成绩占九个指头。后来在 1961 年 5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自己也觉得这种说法很难使人心服,补充说:有些地方的错误,不能说是一个指头,是两个指头、三个指头的问题;要有多少说多少 ( 同上 67 页 ) 。现在刘少奇进一步说,就全国范围看是三个指头的错误。尽管刘还承认成绩是主要的,可是这实际上是把毛的估计否定了。毛虽然说对错误要有多少说多少,可这 是不能当真的。刘还说主要是人祸,这人祸是谁造成的呢 ?

  但最使毛心惊肉跳的还是刘少奇下面这几句话:

  关于“三面红旗”,我们现在都不取消,都继续保持,继续为“三面红旗”而奋斗。现在,有些问题还看得不那么清楚。但是,经过五年、十年以后,我 们再来总结经验,那时就可以更进一步作出结论。 ( 《刘少奇选集》下 ,421 页 )

  刘没有意识到 , 这几句话对他是致命的。从毛的立场看来,这些话表明刘要取消“三面红旗”; 他现在不便说,却说要到五年十年之后再来总结经验,这不是要等到毛死后来算帐吗?毛正在探查潜在的赫鲁晓夫,现在这个赫鲁晓夫已经露出苗头来了 !

  毛泽东在讲话中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不再提出在 20 或 15 年间超英赶美,而说 , “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但他实际上没有做什么自我批评。他说,在去年 6 月 12 日的中央工作会议的最后一天,他讲了自己的错误,请同志们回去传达,事后知道,许多地方没有传达。但他那次究竟讲了些什么,大家不知道,毛也没有重复,只 是说:“同志们,不能隐瞒。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分,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毛在这次会上号召发扬民主,让大家讲话,不抓辫子、 不戴帽子、不打棍子。

  “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后来被称为“三不主义”。实际上,这不过是“引蛇出洞”的故伎。毛肯定从刘少奇的讲话中嗅到了某种危险。不过 他当时什么也没说。

  有一个人看透了毛泽东的心思,并且马上抓住机会加以迎合来实现自己的野心。这个人就是林彪。早在 1959 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林彪就以毛泽东权威的忠心维护者的面目出现。他声色俱厉地斥责彭德怀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他说,“中国只有毛主 席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在这次会议后,林彪就在军内发动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他宣称:“毛泽东思想是当代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到这 次 1962 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在毛泽东的处境再次不利的时候,在别人都在谈论工作中的缺点的时候,林彪却出来唱赞歌。他说 :

  在困难的时候 , 我们应该更加依靠、更加相信党的领导 , 中央的领导 , 毛主席的领导 , 这样 , 我们才更容易克服困难。而且事实证明 , 这些困难 , 在某些方面 , 在某些程度上 , 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 , 体会毛主席的精神 , 那么 , 弯路会少走得多 , 今天的困难会小得多。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 , 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 , 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 , 或者受到很大干扰的时候 , 事情就要出毛病。 ( 《新中国要事述评》 282 页 )

  林彪的讲话为毛泽东解了围。讲话结束后,毛泽东站起来带头鼓掌。事后毛泽东还对罗瑞卿说:“林彪同志的讲话你听了吗?水平真高啊!你就讲不出 来。”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看清了党内的形势:林彪是忠于自己的,是“紧跟”和“高举”的;刘少奇等人是同情彭德怀的,是对“三面红旗”有不同意见 的。 毛会等到五年十年之后让刘少奇来总结经验吗?

  我们可以推断,毛泽东是在这时决心用林彪换掉刘少奇,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文革”开始时毛的《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中就提到“ 1962 年的右倾”。 1967 年,毛在一次对外宾谈话中说:七千人大会时已经看出问题来了,修正主义要推翻我们 ( 《党史研究》 1985 年 6 期 ,41 页 ) 。

  注意,毛泽东把会上刘少奇等人的意见称之为“修正主义”,而且是要“推翻”他。这不就是反革命吗?

  但毛泽东使用“推翻”这个字眼,却是有意夸大其词。毛很清楚,刘少奇既没有这个意图也没有这个能力,但这是指自己活着的时候。一旦自己去见马克 思,事情就难说了。

  但在当时,人们是很难看出毛的真实想法的。由于开了七千人大会,彭德怀还以为,现在到了解决他的问题的时候了。 1962 年 6 月,彭德怀写了八万字的长信,请求毛泽东和党中央全面审查他的历史。 8 月,彭德怀再次写信,要求查证他的问题。毛泽东从这两封信再次警觉到彭德怀翻案的危险。

  主要由于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和李富春等人对“八字方针”的贯彻,到 1962 年下半年,经济已经有好转的迹象了。毛觉得,他着手反攻的时机到了。

  到这年的七月和八月,在北戴河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毛开始算帐了。他把一些正确的意见斥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修正主义”的表现。他认为彭德 怀向中央递交的申请书是搞翻案活动,不能给他平反。他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他强调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必须“年年讲,月月 讲,天天讲”。

  搬出“阶级斗争”的口号来,无非是要给自己整政治上的对手找借口,找理论根据。

  从这以后,毛泽东不断给阶级斗争加温,他同时在国际和国内两条战线作战。 1963 年 5 月,他主持制定了有关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文件,其中说,“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正在对我们猖狂进 攻”。

  1964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问题。他说;“苏联出了修正主义,我们也有可能出修正主义。”“怎样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这是我们 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沿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能不能胜利地防止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中国重演的问 题。”在这里,已经埋下了用林彪来换掉刘少奇的伏线了。从文字上看起来,毛泽东说的是下一代的问题,实际上,他是认为老一代也有问题。两年后,毛泽东和胡 志明谈话,说,“我们都是七十以上的人了,总有一天被马克思请去。接班人究竟是谁,是伯恩斯坦、考茨基、还是赫鲁晓夫,不得而知。要准备,还来得及。” (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 489 页 ) 这意思就很明白。

  毛泽东并不十分担心自己在世时他的权威受到挑战;他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把反对的意见打下去。他忧心忡忡的是自己身后的事:某些领导人会效法赫 鲁晓夫,来批评毛曾犯过的错误。

  1965 年在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 即 23 条 ) 这个文件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个概念,刘少奇反对。刘少奇认为顶多只能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者”,说“派”就太多 了。为此两人争了起来。刘少奇成了继彭德怀之后敢于冒犯毛泽东权威的又一个领导人,等待着他的也是和彭德怀一样的命运。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他就是这个时 候下决心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掉的。其实我认为在 1962 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就下定这个决心了。但直到 1965 年刘少奇和毛争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时,他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年多以后,他成了“头号党内走资派”。

  在这个时期,毛继续鼓励对他的个人崇拜。毛需要为个人崇拜制造理由,这个理由之一就是他的大权旁落,别人不听他的话了。 1965 年 1 月 9 日,他对斯诺谈话时说:斯大林曾是个人崇拜的中心,而赫鲁晓夫没有个人崇拜,因而垮台了。为了把失去的权夺回来,需要对他的个人崇拜,需要把自己放在至尊 无上的地位。 ( 许全兴 : 《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 ,404 页 )1970 年毛泽东再次对斯诺谈到个人崇拜问题,用“文革”前夕的情况来为自己辩护 , 说:“那个时候的党权,宣传工作的权,各省的党权,各地方的权,还有北京市的权,我也管不了,所以那个时候无所谓个人崇拜,倒是需要搞一点崇拜。” ( 同上 )

  毛泽东这些话使一些学者误认为,毛刘之间的斗争是权力斗争,“文革”是这种权力斗争的公开爆发。实际上,刘的地位和威望远不能对毛泽东构成威 胁,更谈不上向毛争权。要说有斗争的话,是毛斗别人,而不是别人斗他。毛说他管不了这个,管不了那个,不过是夸大其词。他抱怨失去了权力,且不说这不是事 实,就算如此,难道不是他自己要求退居第二线的吗?那个时候对他的个人崇拜已经到了空前的程度了,怎么说没有个人崇拜?不过毛说到需要个人崇拜,是吐露了 他的真实想法。他需要更多的个人崇拜,并不是因为他失去了权力,而是因为他嫌对自己的崇拜还不够,他还要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和权威。没有个人崇 拜, “文革”是发动不起来的。

  “文革”的发动和毛泽东的“赫鲁晓夫情结”

  在60年代初大张旗鼓地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时候,人们有一种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觉得中国比苏联好,中国没有出修正主义,世界革命的中心移 到中国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毛泽东批判苏共的修正主义是为批判中共的修正主义作准备。

  1963年12月,毛泽东写了有关文艺的第一个批示,严厉批评文艺界。 1964年6月,他又写了第二个批示,提出文艺界的“修正主义”问题。随后文艺界开始整风,并对一些文艺作品展开批判,这个批判迅速扩大到整个学术界 ( 如对杨献珍的“合二而一”的批判 ) 。最后,1965 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批判海瑞点燃了“文革”之火,这不是偶然的,这表明了“文革”和 1959 年批判彭德怀这两件事的联系。实际上,学习海瑞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这是他又一次“钓鱼”。海瑞敢骂皇帝,彭德怀敢顶撞毛泽东,这就是这两个人物之间的 相似之处。另外一个相似之处是“罢官”;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 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吴晗其实是受胡乔木的嘱咐而写关于海瑞的文章的,而胡乔木是因为听到毛泽东号召学习海瑞。彭真曾为吴晗辩护说:经过调查,吴晗和彭德怀没有什么 联系。其实,这个问题,稍加调查就可以搞清楚。但是,毛泽东并不关心吴晗是不是冤枉的问题,这对毛泽东并不重要;对毛泽东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由头,一个 借口,来打击北京市委和彭德怀,来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样,吴晗就必须做一个政治牺牲品了。

  这时的林彪异常活跃。他善于对毛泽东察言观色,并千方百计加以迎合。在“文革”刚刚开始发动的时候,在1966年5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林彪在一篇经过精心准备的长篇发言中,说出了毛泽东最喜欢听的话:

  “毛主席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毛主席所经过的事情,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多得多。”

  “毛主席广泛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 19 世纪的天才是马克思、恩格斯。 20世纪的天才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不要不服气,不行就不行。”

  “毛主席活到哪一天,九十岁,一百多岁,都是我们党的最高领袖,他的话都是我们的行动准则。谁反对他,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在他身后,如果 有谁做赫鲁晓夫那样的秘密报告,一定是野心家,一定是大坏蛋,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林彪的讲话震动了整个会场,这就是有名的“ 5 .18 ”讲话。这个讲话经中共中央批示同意,转发到全国,事先也得到过毛泽东的认可。毛泽东应该感到满意,现在终于有人公开说他超过马克思了。特别是林彪讲到 “如果有谁做赫鲁晓夫那样的秘密报告……”那几句话, 真是把毛的心思摸透了。

  在毛泽东的策动下,经过几年的大批判,赫鲁晓夫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天字第一号大恶棍;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效法他而去批评毛泽东呢?

  “文革”不仅和 1959 年的庐山会议有密切联系,也和 1962 年的“七千人大会”有密切联系。江青在“文革”中说:“七千人大会,毛主席受了一肚子气,直到文化大革命才出了这口气。”这话确实泄露了毛泽东的满腹心 思。古语说 ,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我们也可以说 , “毛泽东一怒而乱天下”。庐山会议后的七年,“七千人大会”后的四年,毛泽东开始报复了。

  纯粹从认识上的“失误”来说明“文革”,例如说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错误地理解了“修正主义”,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解释方 法假定,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一个理性的行动,是受他的理论指导的。实际上,毛泽东的动机有很大的心理的、情绪的因素,有不少非理性的成分。追求绝对权 威,不能容忍别人冒犯他的尊严,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意见,这是毛泽东的性格。此外,毛还非常善于玩弄权术。毛批评过王明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不过他本 人在政治斗争中也是残酷无情的。这些缺点出现在一个象毛泽东那样掌握巨大权力并且被亿万人民敬若神明的“卡里斯马”(charisma)型领袖身上,就是 巨大的灾难了。

  如果我们按照字典上的解释来理解毛泽东使用的一些词汇,就不明白毛何以那样担心“无产阶级专政”不巩固,何以那样害怕“修正主义”,何以如此夸 大“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如果我们通过心理分析来解读这些符号的隐秘含义,一切就豁然开朗了。所谓“修正主义”,在字典上的含义是指出现在共产主义运动 内部的修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张,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影响。毛本人也这样解释过“修正主义”,所以他并不是不懂什么是修正主义。但是,毛泽东把要求纠 正 1958 年和 1959 年的错误的意见称为“翻案风”,又把“翻案风”当做“修正主义”来批判,这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什么关系呢?在“文革”中,“修正主义”一词的实 际用法发展到指对毛泽东任何一句话 ( 包括错误的话 ) 的不同意见。这就隐含着一个意思:毛泽东的任何一句话都代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都是不能修正的。这样一来,任何人都休想效法赫鲁晓夫来批判毛泽东了。说穿 了, “反对修正主义”就是反对修正毛泽东的错误。同样,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巩固毛泽东的绝对权威 ( 无产阶级专政本来没有什么不巩固;不巩固的只是毛泽东的个人威信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就是防止刘少奇那样可能效法赫鲁晓夫的人来接班。毛泽东并不是真地相信刘少奇要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他怀疑刘少奇有朝一日会来纠 正他的错误,对他的“三面红旗”改弦更张。这一点,毛泽东并没有估计错。但说刘少奇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却是有意的夸大。刘少奇尽管认为毛泽东有错误,但 是不大可能在毛泽东身后用赫鲁晓夫揭露斯大林那样的方式来对待毛泽东,特别是毛泽东在中国发动大张旗鼓的批判赫鲁晓夫运动之后。有可能的是刘会采取一种温 和的方式来有限地纠正毛泽东的错误,他也可能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示过去中央的工作有不恰当之处。即使这样,也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

  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了毛泽东和刘少奇在政策上的一些分歧,这可以局部地解释毛泽东何以要搞掉刘少奇,但还不能解释毛泽东何以要采取“文革”这种方 式。单单是政策的不一致,这种矛盾用整风或党内斗争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是毛泽东主要的担心是在他身后,而且, 不只是刘少奇一个人,还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和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同情彭德怀,对三面红旗有怀疑。这是一大批人。要解决这个 问题,靠正常的办法就不行了。只有发动全国性的大批判、大揭发,把刘少奇等人彻底批倒批臭,使他们永远不能翻案。只有依靠党外的年轻幼稚、“无限忠于毛主 席”的红卫兵,去斗争和审查各级党委,挖出隐蔽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去斗争和审查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揪出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 威”:这样,才有可能消除所有的隐患,不漏掉一个潜伏的赫鲁晓夫。

  所以,支配毛泽东发动“文革”这一行动的,主要是他的“赫鲁晓夫情结”。许多人觉得,毛泽东那样好斗,表现了他非常自信,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我认为不完全这样。毛泽东是看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是很糟的,正因为这样,他才那样害怕批评 , 那样害怕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忌讳批评,对批评十分敏感,这不是有信心的标志,而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毛泽东的固执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而是他要 竭力掩盖自己的错误:他这个人是不认错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都是“左”的错误,为了证明这些没有错,他发动了“反右倾”;为了坚持“大跃进”、 “人民公社”、“反右倾”都是正确的,他发动了“文革”;为了防止有人翻“文革”的案 , 他又发动了“批孔”、“批《水浒》”以及批邓小平。这就是说,毛泽东为了证明第一个错误不是错误,就去犯第二个错误,又为了证明第二个错误不是错误而去犯 第三个错误。这样,就是越“左”越反右,越反右就越“左”,恶性循环,越搞越乱,终于无法收拾。

  尽管毛泽东对“文革”是精心策划,费尽心机,但他的动机却是非理性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无上权威,他不惜把整个民族推向深渊。我们切不可以对毛 泽东提出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信以为真;甚至他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不过是给这种动机穿上一件合理化的外衣而已。毛泽东需要制造“修正主义 篡权”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党全民动员起来以维护他的权威并打倒刘少奇。并不是毛泽东先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然后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发动“文革”; 相反,毛泽东是先要搞“文革”,然后发明出一套理论,来使这个行动合法化、合理化。也不是毛泽东误以为刘少奇要搞资本主义,因此才要打倒他; 而是毛泽东由于不可告人的原因要搞掉刘少奇,因此才给他加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等莫须有的罪名。

  以上是我对毛泽东发动“文革”原因的看法。当然,这里只涉及毛的主观动机。我们还需要回答“毛泽东为什么能发动‘文革’”的问题。“文革”并非 什么人想发动就可以发动的,还需要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客观条件,还要有制度上的原因。不过这已超出本文的范围,需要另文探讨了。

  1996年10月

中国崛起是一种被崛起模式


作者:鲍盛刚
来源:联合早报
来源日期:2010-4-14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4 16:21:29
阅读量:99次
正是由于这些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从本土向中国的转移,中国被发展了,中国被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被成为最大贸易出口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和全球最有最有活 力的地区。

  中国崛起是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亮点,事实上中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全球化的结果。中国模式是一种被崛起模式而不是自 主崛起模式,是一种被发展模式而不是内生发展模式。以此角度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模式的魅力和它的脆弱性。

  历史上近 代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崛起必须拥有如下条件:首先是科技发明,以此占领制高点;资本积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殖民掠夺,或战争而完成;低廉的劳动力, 主要通过黑奴及世界劳工得以解决;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以及市民社会的产生。与此相比,中国崛起不具备这些条件,既无科技发明,也无通过漫长道路后资本原 始积累过程,更无海外殖民地可以掠夺,唯一拥有的就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潜在的消费市场。那么中国是凭什么在三十年中走完欧美国家200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崛 起之路的呢?关键在于全球化,在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全球性流动,正是由于这些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从本土向中国的转移,中国被发展了,中国被成为全球 制造业中心,被成为最大贸易出口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和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

  那么为何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和科技,会迅速向中国及其 他新兴经济体国家转移呢?这是由资本本性来决定的,即追求投资的利润最大化。资本无国界,资本爱利润,就像老鼠爱大米,利润空间在哪里,资本科技就奔向哪 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投资、消费市场趋于饱和,投资利润空间的越来越稀薄,这就迫使资本从欧美国家流向中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 因为这些国家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优惠宽松的投资条件和政策,包括环保方面的政策,以及自身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

   资本流动改变全球格局

  欧美国家资本的转入目的很明显,就是把中国和其它新兴体国家作为生产基地,以降低经营 成本,提升利润,然后通过物流系统,再将终端产品返销到欧美国家,因为这样比在欧美本土生产成本可以降低,利润可以上升,从而使大批跨国公司可以生存下去 并获新生和扩大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成本核算问题,但这一行为导致了全球制造业和贸易结构的改变,导致全球经济、政治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

   首先欧美国家资本向中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转移,其目的是为其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以降低运营成本,但由此中国被成为了全球新的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 厂,之所以说中国被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中心,因为整个过程主导是以欧美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资本流向决定的,它们迫使中国加入WTO,接受苛刻的条件。其二,整 个过程中,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欧美跨国公司手中,中国名为世界工厂,实为世界加工基地,中国只是充当为全球打工的角色。

  其次,随 着中国被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又被成为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因为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或建立合资公司,产品的终端大部分依然是欧美国家,所 以中国尽管目前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贸易国,但事实上一半以上为跨国公司主导的,是它们生产出来的,正如温家宝讲的,“中国贸易总量很大,但 50%是加工贸易,60%是外企与合资企业出口贸易。”

  自始至终,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技术流入中国,其目的不是为了帮助中国迅速的 崛起,只是想让中国变成其全球的成本低廉的生产基地,尽管整个过程中中国是被剥削了,被成为了全球生产基地和最大贸易出口国,但是结果却是出乎全球意料 的,也是西方国家不愿看到的,那就是中国真的崛起了,并由此导致全球财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在这场全球大游戏中,最大赢家当然是欧美跨国公 司,它们找到了新的全球生产基地,得以生存并发展;找到了利润空间,得以获取利润最大化。而中国包括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流入,成 为全球最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已从一个贫穷的国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高达2万亿美元,并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同时资本技术的流 入,民间财产也在上升,中产阶级开始崛起,人们忙碌地生产,国民精神积极向上。

  与之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和贸易结构的 改变,渐渐地从生产型国家向福利型国家转化,就业市场萎缩,中产阶级力量瓦解,政府福利开支压力加大,并由此带来整个社会国民精神面貌的低迷,自从20世 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消费量远远超过他们生产的商品,于是就用借贷弥补这一亏空,这一现象存在于全社会的各个层面。从1974年到2008年,美国人 的家庭债务由6800亿美元飙升到14万亿美元,在最近7年间更翻了一番;美国国债1990年为3万亿美元,但到2008年底已升到14位数,超过了10 万亿美元大关。

  首先是资本与技术向中国及其他新兴体国家的转移,导致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贸易轴心的转移,然后导致全球经济、财富和 政治力量中心的倾斜,这就是全球化逆转整个过程的内在逻辑,而驱动力就是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全球化已不再是西方化和美国化的同义词。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讲过一个主人与仆人关系异化的故事,主人因为把什么都让仆人做,仆人很辛苦,但他学会了很多,最后主人成了仆人,仆人成了主人。这个故 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体系中关系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国改革三十年,前二十年集中于国内思想解放和体制改革, 后十年以加入WTO为标志,迅速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期间经历了狼要来了,与狼共舞,空手套白狼到自己成为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的亮丽转身,这不能不说是一个 奇迹,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全球化时代如何迅速走上现代化崛起之路的模式。

  作者是加拿大华裔学者,现在温哥华

中国最大的敌人——大自然


原载《亚洲时报》;校对:Angelia2014 King; @xiaomi2020
作者:Kent Ewing 文 逍遥游 译
来源:译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0-4-14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4 11:27:19
阅读量:628次

  香港—长久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执着地在及时扑灭社会上随时随地发生的动荡,但是 现在它面对的是即使以四万亿(US$5,860亿) 经济刺激计划,或以用来审查互联网的“防火长城”,或其它强大力量也无法打败的敌人:大自然。

  在恶名远扬的中国高危行业——煤矿业,现在举国上下正在庆祝被困在山西省北部长达八天之久的115名矿工赢得了奇迹般的救援时,一场百年不遇的 严重干旱正持续影响着中国西南部地区。而当国有的中央电视台在鼓吹英雄救援行动并进行大幅宣传的时候,负责抗旱救灾的领导在上周则否认有村庄被遗弃以及大 量灾区难民外逃的报道。

  “我认为这里没有难民,”国家防洪抗旱救援指挥部的秘书长刘宁说。[相关阅读:京华时报:水利部驳水电站开发致 大旱说法否认灾民外逃]

  但是[相关]报道仍然在继续,如果预期下个月到来的雨季不能如期而至的话, 局面将有可能更加恶化。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以及广大的重庆市区,至少有2,200万人和74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干旱的影响。另外,刘宁,他也是水 利部副部长,承认有三个北部省份山西、河北、甘肃也同样在遭受干旱。这意味着数百万农民的生活正处在危机之中,饮用水也正逐渐成为一种稀缺的商品。

  为应对灾害,中央政府已经动用国库并动员解放军来救援,到目前为止,已经下发了1.55亿元人民币并派遣26万军队负责运水和帮助当地挖井。另 外,如果旱灾在下个月还会持续的话,一项搬迁安置计划也将启动。

  但是愤怒的村民还是觉得政府所做的屈指可数,而且为时已晚。大自然也许是让他们遭遇不幸的起因,但是政府不堪一击的防灾计划则让局面更加恶化。

  在旱灾以前,一半以上的中国人没有干净的水,这造成每年近两亿例非常规疾病的发生,和六万名儿童的早夭。中国拥有世界 22%的人口,但仅有7%的淡水资源——而且大多数的淡水资源在过去30年飞速的经济发展中被污染了——应对这些的防灾计划却明显是被抛诸于脑后了。

  尽管如此,中央政府仍以天价全力兴建诸如三峡工程(264亿美元)和南水北调工程(176亿美元)等水利工程,这类工程对于普通村民没有任何好 处。实际上,水坝的大量修建阻止了水流向偏远地区的农田,使干旱状况更加恶化。

  许多年来,非政府组织们(NGOs)一直指责中国政府修建的水坝减少了湄公河(在中国被称作澜沧江,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并流经云南省)的水量。现 在,这条河——不仅是中国的该河流经地区人民的生命线,而且也是数千万居住在该河下游的国家,如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人民的生命线——它现在处 在20年来的最低水位,水路货物的运输也被迫中断。

  为了强调这一状态的紧急性,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 Commission)的成员周一在泰国举行了为期四天的峰会。这是该委员会成立15年来首次举办此类峰会。中国还没有加入这个组织,它以观察员的身份出 席了此次会议。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利用此次会议再次否认中国应该对湄公河的水量减少负责。

  正当关于中国修水坝是否真的“劫持”了湄公河的争论还在持续之时,中国那些伟大的水利工程则似乎并未能缓解那些受到干旱影响的地区。中国花费数 千亿元人民币用于各类大型工程的建设,水库失修却普遍存在,对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和灌溉系统也投资不足。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城市正在向着富裕集体冲刺,但是仍然有过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中国西南地区至少有2,200万人要苦苦寻找一 杯饮用水,更有甚者,数百万的北方人正忍受着旱灾的煎熬。他们所承受的苦难,相比于一小群经常被禁止外出或囚禁的政治改革者和人权活动人士来说,是对社会 稳定的更大威胁。

  连续三十年平均每年9.9%的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中国政府有能力主办2008 年夏季奥运会和(下个月将在上海开始的)世博会, 同时,还可以兴修巨大的水坝、遍布全国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但是现在,中国的领导们显然无法为维护水库和修建灌溉系统来帮助贫穷的农村居民而调拨资 金。

  其实,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在云南,平均每人拥有的水资源多达10,000立方米,4倍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不幸的是,由于有丰富的水 资源,水利设施的基础建设就被忽略了。仅靠挥舞着铲子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看来不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65%的水资源被用在农业上,但是实际上,因为失误或基础水利设施的匮乏,只有不到一半的水能真正用于灌溉庄稼 上。同时,由于整个国家缺少循环使用水资源的手段,约25%的工业用水被未经处理就被排入到江河之中。而在发达国 家,85%的工业用水会被循环利用。

  来自水利部的数据显示:过半数的中国农田没有接入灌溉系统,期望丰收只能祈求老天爷的恩赐。对那些确实接入了灌溉系统的的农民来说,大量的水在 浇灌庄稼之前就已经被浪费掉了。

  中国水库的情况也相当不妙。截止到2007年,中国一共修建了87,000座水库,43%的水库破损失修。这些水库的情况多是如此: 在雨水少的时候干涸,在洪水到来的时候则因蓄水量到达顶峰而没顶。

  对于中国7.57 亿的中国农村人口中的大多数来说,当面对极端的缺水和洪涝的时候,他们只能靠自己。现在,如果你愿意相信政府官员正在极力否认的国内媒体的报道,因为百年 不遇的旱灾的降临,村民们正离乡背井。

英文原文:

China faces its biggest foe £¨atimes.com,April 8, 2010£©
By Kent Ewing

HONG KONG - The Chinese leadership, long obsessed with snuffing out social unrest whenever and wherever it occurs, has encountered a foe that cannot be defeated by its four trillion yuan (US$586 billion)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its Great Firewall of Internet censorship or even brute force: Mother Nature.

As the nation celebrates the miraculous rescue of 115 miners trapped for eight days in one of the country's notoriously dangerous coal mines in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the worst drought in a century continues to seize China's southwest. While state-owned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trumpeted the heroic rescue effort and provided blanket coverage, the head of drought relief in China last week found himself denying media reports of abandoned villages and an exodus of refugees from stricken areas.

"I don't think there are any refugees," said Liu Ning,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State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

But the reports continue, and things could get a lot worse if the hoped-for rainy season does not arrive next month. At least 22 million people and 7.4 million hectares of farmland are affected by the drought in the provinces of Guangxi, Guizhou, Yunnan and Sichuan and in the sprawling municipality of Chongqing. Moreover, Liu, who is also vice minister of water resources, has admitted that three northern provinces - Shanxi, Hebei and Gansu - have also been hit by drought, as has the autonomous region of Ningxia. That means the livelihoods of millions more farmers are at risk, and that drinking water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precious commodity.

As in past disaster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sponded to the crisis by opening its coffers and mobiliz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o far spending 155 million yuan to combat the drought and dispatching 260,000 troops to deliver water and to help dig wells. In addition, a relocation plan is in the works if the drought continues through next month.

Still, angry villagers are likely to regard such measures as too little, too late. Mother Nature may be the cause of their misery, but a woeful lack of government planning seems to have exacerbated it.

Even before the drought, more than half of China's 1.3 billion people did not have access to clean water, causing nearly 200 million unnecessary illnesses annually and 60,000 premature deaths. Although China has 22%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nd only 7% of its fresh water - much of that polluted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of breakneck economic growth - planning for disasters like this was apparently kept on the back burner.

Howev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gone full speed ahead with lavishly expensive water projects such as Three Gorges Dam (US$26.4 billion) and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US$17.6 billion) that have brought little benefit to average villagers. Indeed, China's excessive dam-building is likely making the drought worse for many of them, since it prevents water from reaching their remote farmland.

For year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have blamed Chinese dams for shrinking the Mekong River, known in China as the Lancang River, which origin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runs through Yunnan. Now the river - a lifeline not just for people living in those parts of China but also for the tens of millions living downriver in the nations of Cambodia, Laos, Myanmar, Thailand and Vietnam - is at its lowest level in two decades, disrupting cargo traffic.

Underscoring their alarm, members of 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 completed a four-day summit in Thailand on Monday; it was the first such meeting in the commission's 15-year history. China, which has not joined the body, was present as an observer. Chinese Vice Foreign Minister Song Tao used the occasion to deny once again that his country was responsible for shrinking the Mekong.

While the debate continues over whether China's dam-building has effectively "hijacked" the Mekong River, China's grandiose water projects seem to have not helped those worst affected by the drought.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yuan were spent on the mega-projects as reservoirs fell into disrepair and there was inadequate investment in irrigation systems and water utilities in rural areas.

Despite the mass dash to the riches of the cities that has accompanied China's economic boom, more than half of the nation's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live in rural areas. At least 22 million in the southwest are struggling to find a cup of drinking water. Millions more may be suffering in the north. Their plight seems a bigger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 than the relatively small band of political reformers and human-rights activists who are routinely rounded up and tossed in jail.

Three decades of economic growth averaging an astounding 9.9% annually has allow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host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in 2008 and the World Expo (starting next month in Shanghai) while also building enormous hydroelectric dams, a national high-speed express rail line and highways that span the vast nation. However, the leadership apparently could not find the funds to shore up reservoirs and build irrigation systems for its rural poor.

Southwestern China is, in fact, relatively rich in water resources. In Yunnan,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0 cubic meters of water per person, four times the national average. Unfortunately, however, it appears that because the region has a good water supply, investment in water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neglected. Shovel-wielding PLA soldiers are unlikely to make up for the apparent neglect.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65% of China's water goes to agriculture, but less than half of that actually reaches crops because of faulty or non-existent infrastructure. Meanwhile, the lack of recycling in the country means that nearly all of the 25% of the water supply allotted to industry is dumped untreated into China's river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85% of that water would be reused.

Figures from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show that more than half of China's farmland is without access to irrigation systems and thus dependent on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weather for a decent harvest. For farmers who do have access to irrigation, most of that water is wasted before it reaches their crops.

The picture for China's reservoirs is equally bleak. Of the 87,000 that had been built by 2007, 43% were in disrepair. In many cases, this means they are so heavily silted that they dry up when the rains cease and flood during summer when they reach their peak.

For the most part, then,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of 757 million has been left to their own devices in times of acute water shortages as well as floods. Now, if you believe mainland media reports strenuously denie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y are abandoning their villages as the worst drought in 100 years bears down on them.

Kent Ewing is a Hong Kong-based teacher and writer. He can be reached at kewing@hkis.edu.hk.

(Copyright 2010 Asia Times Online (Holding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lease contact us about sales, syndication and republishing.)

裴敏欣:《中国陷入困境的转型》结论部分


译者:kestry, @hsinwang1982, @jiangge09, @Freeman7777;校对:@jiangge09, @Freeman7777
作者:裴敏欣
来源:译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0-4-14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4 11:20:22
阅读量:334次

裴敏欣:《中国陷入困境的转型:发展型独裁体制的局限》全书结论部分

  原文: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译文:裴敏欣:《中国陷入困境的转型:发展型独裁体制的局限》全书结论部分

  作者:裴敏欣

  作者介绍:裴敏欣(Minxin Pei)是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研究项目的高级研究员及项目主任,Claremont Mckenna学院政府系Tom and Margot Pritzker '72教授、国际和战略研究Keck中心主任

  译文来源: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Conclusion (P206-215)

  译者:kestry, @hsinwang1982, @jiangge09, @Freeman7777

  校对:@jiangge09, @Freeman7777

  结 论

  本书试图通过关注中国政治体制在总体上的关键薄弱环节,以及中国从共产主义(朝向民主)转型特殊背景下的诸多隐性成本,来阐释发展型独裁体制的 局限。尽管其经济发展和进步令人惊叹,但一系列自毁性的力量正在削弱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国家和执政党。与中国经济的快速现代化相比,其滞后的封闭政 治制度越来越不合时宜。目前,对于代表中国复杂且多样的社会利益,它已无法胜任;同时,它也没有能力去协调威权国家与正在自由化的社会之间的冲突。

  政治问责机制的失败已经导致了腐败的蔓延以及统治精英之间的勾结,而对政权自身未来失去信心则促使其内部人士参与到毫无约束的掠夺行为中。源于 制度性失败的不可避免的治理恶化已经削弱了国家能力、加剧了社会紧张局势,并且在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所取得的进步是否可以延续的问题上引起了人们 的怀疑。尽管中国的渐进主义的经济改革战略,已经由于其灵活性和效率获得了几乎普遍性的认可,但这一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中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而不是单 纯为了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通过护租(rent protection)政策确保中共政治垄断的经济成本,虽然是隐性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实质性的并且在不断增长。

  通过批判性地检视中国新威权主义发展战略被低估的社会与政治成本后,本书还试图对三种在其可信度方面不断遭到怀疑的同时仍保持吸引力的观点提出 质疑。

  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自由化的决定因素。不可否认,经济增长和现代化会为自由主义的政体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但中国伴随着25 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缓慢政治开放步伐告诉我们,统治精英的选择才是民主化真正的决定因素。事实 上,短期的经济增长反而会对民主化产生负面作用,因为它为统治精英提供了拒绝政治自由化的动机。

  第二种观点认为,渐进主义的改革策略比被称作是休克疗法(big-bang approach)的策略更可取。尽管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国家遭受了惨痛的失败,但中国渐进主义策略所取得的成就也被过分夸大了。更重要的是, 正如第三章指出的,由于租值消散(Rent Dissipation) 的后果和局部改革路径依赖所产生的无效率成本的增加,渐进主义策略最终来讲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新威权主义发展型国家(neoauthoritarian developmental state)是有效的体制。尽管新威权主义发展型国家在东亚获得了成功,但由政权存续支配的独裁-恩庇统治的政治逻辑和制度性决定条件、威权政权的政治垄 断、以及在缺少法治、公民自由和政治反对派情况下监控、监督国家代理人的低效——都可能将国家引向掠夺型而非发展型的道路上。

  在确定经济与政权转型的路线方面,本书也强调了政治在总体上所起到的中心性作用,尤其是对政治权力进行控制所起到的作用。对中国领导人实施的政 治与经济改革政策背后的政治考量的分析认为,决定他们采取何种策略的核心因素是这样的策略是会增强还是危及其政治存续。在某种程度上所选策略增加了他们政 治上存活下去的机会,统治精英可以在战术方面采取灵活手段,使得局部改革能够提高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短期活力。但这种战术上的灵活性和调整是有严格局限的, 且必定无法改变我们的以下认识:一个垄断性的、不遗余力想要永掌权力的执政党与社会公众对一个更加具有自主性并基于规则的经济与政治秩序的集体渴望之间从 根本来讲具有不可调和性。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通过枪杆子夺取政权的曾经的革命党是不会通过心甘情愿的改革来寻求其自身消亡的。

  然而,发展型独裁政权高于一切的自我延续目标终究要毁于几乎存在于所有独裁政权中的自我毁灭动力:低度的政治问责、不具有回应性、狼狈为奸和腐 败。在多数情况下,独裁政权的集体利益与其代理人的个人利益是严重对立的。自利型代理人的理性行为就是最大化地寻求自己的收益,特别是在游戏规则的变化会 为自我富裕带来大量机会的转型时期。这些代理人的私利交易行为(self-dealing) 所产生的经济与政治成本不可避免地要由独裁政权和社会来承担(前者所承受的结果是只具有低度的合法性、虚弱的权威以及组织化的腐败,后者则要付出治理和经 济绩效倒退的代价)。因此,发展型独裁政权是不可能长期保持活力的。相反,嵌入发展型独裁政权中的自我毁灭动力很可 能在该政权内逐渐积累起系统性风险并逐渐削弱其实力。正是因为这样,除了少数例外,多数只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型独裁政权都会最终失败。

  考虑到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增长,有人会怀疑本书的主要论点背后的悲观逻辑。如果中国的政治体制的确如此功能失调,为什么这个国家自1970 年代末起能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若干种解释可以回答这种糟糕的治理与高速增长之间明显的悖论。首先,在新威权主义发展战略在中共内部占绝了主导地位并且自 由派力量在天安门事件之后不管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被边缘化了,一个掉入陷阱的转型带来的后果在1990年代已经变得更为严重、更为可见了。在某种程度 上,治理的恶化对经济表现具有着一种滞后效应(如人力资源和公共卫生方面投资不足的负面影响通常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后才出现),一个掉入陷阱的转型的后果在 未来年份里对宏观经济表现产生重大影响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其次,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率能够由高储蓄、高投资率以及就业人口由农业向工业大大规模转移来拉动,而后两者正是中国近几年高速增长背后的两大 主要因素。在中国,全国储蓄率高达40%,且1990年代末以来每年有400—500亿 美元的国外直接投资(占GDP得3%—4%)。即使在经济体系仍相对低效的情况下,高投资率也能拉动增长。

  第三,关注增长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仅关注增长率本身会使我们忽视增长的潜藏成本和增长的低质量。换句话说,增长率不能准确反映甚至会严重扭 曲社会的福利收益。例如,如果高增长是以加剧不平等为代价换取的,那它就是低质量的增长。由政府信贷 产生的中国金融体系大量不良借款的堆积也可视为低质量增长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虚假增长的原因,因为此类浪费的投资都被统计为经济产出。

  最后,中国在经济表现方面的不良治理的后果也已经十分明显了。Martin Wolf指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增长是很慢的。考虑到中国的规模、低起点、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1978—2003年间中国的年均增长率应远 远高于6.1%。1 对中国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潜能的最佳解释就是政治体制的制度性弱点。当然,把虚弱的制度辨认为是糟糕表现的肇因会同时造成悲观和乐观两种态度。但如果中国 成功地进行相关的改革,它的经济绩效毫无疑问会更好。相反,增长率就会减慢甚至出现倒退,尤其是处于较不利的宏观经济气候下。实际上,中国在1998— 2000年就经历了这样的衰退。与官方的数据不同的是,Thomas Rawski的研究表明,那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几乎 没有增长。2

  摆脱掉入陷阱的转型

  本书的研究提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能够打破局部改革均衡?或者用隐喻的说法来讲,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能够摆脱转型陷阱?在某种程度上,掉 入陷阱的转型最终将创造出某些条件,迫使统治精英作出根本性的抉择,这其中包括三种可能的情景或出路。总的来说,这些抉择与深陷于令人不满与不可持续现状 的政治领导人所面对的那些选择是相同的——如同紧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出现的状况那样。

  首先,考虑到掉入陷阱的转型具有自我毁灭的动力,一个新威权主义政权将很快耗尽其经济与政治活力。伴随着经济表现的不断恶化与社会紧张状态的不 断加剧,中国的统治精英将被迫选择是继续维持正在不断恶化的现状,还是冒着实行更加激进改革的风险来重建政治问责制并约束分权化的掠夺行为。如果选择进行 改革,他们很有可能会通过动员起新的政治集团来克服受益于掉入陷阱的转型的人群对改革的抵制,并有助于打破旧的局部改革均衡。然而,依照前苏联的经验来 看,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对已经威信扫地的政权施加压力的方式来促进变革会在不经意间释放出一场推倒政权的革命。这样“脱轨的改革(run-away reform)”或者说“托克维尔悖论(de Tocqueville paradox)”,给潜在的改革者们带来了极大的风险。3 一旦从前被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政治集团被充分动员起来,改革者们将失去他们控制这些新被赋权集团的议程与目标的能力。因此,只有当改革者能够保持对重启的改 革进程的充分控制时,这个国家才能够在不经历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摆脱转型陷阱。如奥唐奈(Guillermo O'Donnell)与施米特(Philippe Schmitter)所指出的那样,这一结果只有在改革者获得社会反对势力中温和派成员的协助时才有可能实现。4

  其次,通过重启的改革摆脱转型陷阱的另一种可能结果则是政权崩溃。租值消散(rent dissipation)与分权化掠夺行为(decentralized predation)的逻辑意味着一个发展型独裁体制的制度性退化(institutional degeneration)将逐步扩大,并造成威权主义政权的表现不断恶化,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方面。在面对不断降低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动荡的前景时,拥有 可用的退出选项的统治精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些局面,特别是在政权存亡面临危机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料到一种类似银行挤兑的政治局面——不再有 意愿或动力来保卫这个政权的内部人将惊慌失措争相退出。不幸的是,尽管在危机条件下一个发展型独裁体制的崩溃可能会打破局部改革均衡,但并不保证随后就能 够回复到一个稳定的自由主义的政治秩序中,这一点可以在前苏联崩溃后的俄罗斯与苏哈托政权垮台后的印尼所经历的困境中得到证明。

  第三,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样化的国家,通常很难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一个足够有力的新改革联盟。但地区性与地方性的改革联盟则可能在有远 见的地方精英的首创性与社会力量所施加压力的联合作用下产生出来。虽然权力的下放导致了分权化的掠夺行为,但这两种发展有可能产生更加积极的改革动力。权 力的下放在某些情况下会带来对地方精英更大的政治问责。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的背景下,权力的下放鼓励了地区间对资本、劳动力与市场的竞争。地方问责与地 区间的竞争有可能驱使地方精英与公民社会团体共同进行新的体制改革试验以应对掉入陷阱的转型在地方层面造成的弊病。值得注意的是,在1990年代,最具创 新性的治理改革尝试,如乡镇一级的选举以及严密设计的村民选举,都是为了纠正地方问题而由主张改革的地方官员按照“由中而上”(middle-up)的首 创-冒险-接受(initiatives-risk-taking)的理念来实施的。如果能有更多的司法权采取这种由中而上的路线,那么至少由掉入陷阱的 转型造成的一些社会与政治弊病能够在地方层面得到改善。最终,地方的首创性可能将助长全国范围内治理方式的分化(governance divergence),因为一些地方会试图通过改革来摆脱转型陷阱而其它地方则会继续停滞下去甚至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对国际社会的启示

  我们当然无法排除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能够在转型陷阱中坚持更长时期的可能性。可以想象得出,一个发展型的独裁体制能够继续利用同样混合了镇压、吸 纳与调适手段的方式使一个以精英为基础的统治联盟再维持数十年。不断恶化的治理与经济表现可能会是一次致命危机出现的必要条件,但它们还算不上是充分条 件。采取策略性的调适手段、能够随机应变、走运以及大众的冷漠,这些状况结合在一起可能会使统治精英们即便在国家陷入混乱的时候也能继续保持权力。

  中国向一个市场经济及开放社会转型出现滞后的可能性对政策具有十分严重的意义。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转型过程陷入局部改革均衡危及到了他们雄心勃 勃的目标——使中国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全球性强权。有缺陷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结合造成了市场的扭曲、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并为大规模的体制性腐败创造了 机会。中国在其转型过程的头二十五年中实现的快速经济发展不可能会持续下去。与可能成为一个全球经济霸权相比,中国更有可能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

  此外,国内不稳定的风险也可能会增加,这是由差劲的经济表现与对威权的、政治上具有排他性的、腐败的以及低效的政权的政治不满共同导致的。考虑 到形成有能力反对中共并能提供一个可靠替代选项的、具有协调性的反对派组织所带来的困难与成本,很难想象中共这样的庞然大物会被一个自下而上的有组织的联 盟所推翻。由于缺乏一个深层的及广泛的断裂能够从内部破坏中共,它的崩溃恐怕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一个可靠的替代性力量无法出现以及这个政权自爆只 存在极低的可能性,显示出随着经济的停滞也将出现政治方面的停滞,由此会造成国家能力的进一步削弱、中共合法性的不断丧失以及无法无天、腐败与社会失序的 增加。由于在这个功能失调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内的压力不断积累,这种停滞最终将逐步增加政权崩溃或国家失败的风险。

  对于国际社会来讲,一个陷入长期经济和政治停滞中的中国所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到了。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快速经济上升已经 改变了西方对其能力以及前景所做的评估。对中国未来增长的评估是在其近些年以来创纪录的发展记录基础上做出来的,西方的企业界视中国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商业 机会以及一个战略性的市场。虽然中国可能是一个做起生意来有困难的地方,但是西方企业已学会如何去对那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环境里所具有的内在风险进行掌控并 与其共存。但是,如果本书研究带的启示被证实了,那么西方企业对于中国所报极高的期望很可能就会变成失望。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西方 企业所预计的经济成长以及财富创造的高比率增长将不可能实现。至少,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应该使得这些企业去重新评估他们的中国战略并调整其要求为他们的投 资所获取回报的风险溢价。

  在地缘政治层面上,一个崛起的中国一般而言对现有世界秩序带来了挑战,具体而言就是对美国的领先地位的挑战,这一前景已经占据了1990年代以 来针对中国问题辩论的核心地位。5 安全问题分析家全神贯注于中国军事的潜力以及军事方面的意图。尽管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产生了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方法,通常被贴为“遏制”和“接触”的标 签,但是两种相左策略背后的基本前提却是近似的。接触战略和遏制战略的提倡者都假设中国的崛起为一个既定的事实,并且他们有所不同的政策对策都集中在预计 中国的实力上,而不是它的弱点上。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弱点有时候的确在西方引起了关注。但是这样的场景,在19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时相对来讲 是少见的,那时候这些对于中国问题的分析往往是极端悲观的,经常有着认为中国的政治秩序以及经济即将崩溃的预言。6

  中国的崛起会以虎头蛇尾方式终结?正如本书所提到的,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政治改革的话,那么无论是遏制论者 (container)还是接触论者(engagers)都将感到失望。对铁石心肠的现实主义者来讲,他们沉迷于具有力量对等的竞争对手(peer competitor)能力的中国的潜在威胁这种想象中,一个停滞于不完全转型的中国意味着一个极为虚弱的中国,那样的中国是没有能力去发动对于美国全球 领先优势的真正挑战的。具体而言,布什行政当局透过努力联合日本和印度加入到一种潜在的反中国的安全联盟中去的做法所追求的,审慎打造一种旨在对付中国不 断增加的影响力的那种战略性的实力平衡措施,可能会变成是没有必要的。这不是在说,作为合理回应中国不断上升的军事威胁而花费在军费支出上的数以百亿计的 美元将被浪费掉。假如中国无法作为一个力量对等的竞争对手,那么华盛顿的战略思想家们将不得不从其他地方去寻找新的威胁。

  但是身为自由派的接触论者们(liberal engager)也将迎来一个较为艰难的时刻去调和他们的期望,那种期望认为经济进步将带来民主化,而实际发生的残酷的现实却是中国的经验已经持续地否决 了这样的期望。令人沮丧地是,朝向一个真正开放社会的进步在中国进展的竟然是如此之慢,西方的自由派人士可能发现在中国未来成为一个民主化的候选国这件事 情上去维持他们的乐观主义变得越来越难。以政策术语来讲,已经形成的针对与中国接触的思想上的案例将建立在更加不稳定的基础上。

  国际社会应该以另外一种方式来看待中国,并且至少是在思想层面,开始为中国可能不仅无法完全实现其潜力,还且还会长期停滞下来这样一种不令人愉 快的前景做好准备。对于中国未来的这样一种重新评估会在分析中国当前的转变以及解决它所带来的真正挑战上产生一种全新的并且更为现实的框架来。与其把中国 视为二十一世纪新的超级强权,国际社会可能更要视其为一个表现不佳的巨人,它已经无法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来与其威权主义的过去作根本性的了断,并为此付出 了沉重的代价。

  在所有可能性上,一个陷入到局部改革中去的中国会在相当多关键方面类似于一个无行为能力的国家(incapacitated state)。不像是一个彻底失败的国家,一个无行为能力的国家保留了名义上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中央政府的权威。它的统治精英,通过对政治权力的垄 断,仍然是不受到挑战的。然而,在一个无行为能力的国家中,政府广泛的执政能力是脆弱的,即使它可能保留了一些有限的去有选择性地执行它的意志和统治的能 力,但在这些宣示国家权力的情景下,其大部分作为只是在象征性层面确认了这个集权化的政治权威的存在而已。因此,在一系列广泛的被认为对于国际社会具有至 关重要利益的事情上,诸如环境保护、防扩散,禁毒,移民,艾滋病毒/艾滋病的传播控制和减轻贫困,一个无行为能力的国家将无法履行其承诺或有效地实行它的 治理职能。国际社会很可能会发现由无行为能力的国家所带来的威胁和问题最终来讲是更为沮丧并且更难以解决的,因为外交政策的传统做法极少具有有效的对策去 针对国家暂时失去行为能力的情况,鉴于中国的巨大规模,及其在全球安全以及国际经济中的作用,由中国这样一个无行为能力的国家所带来的挑战只会超过国际社 会提供有意义援助的能力(即便我们愿意承担)。中国的内部困境和弱点产生出的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不仅会影响许多国家的利益,而且也将使中国的问题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问题。

  可能很少有人透过这些黑暗的镜头来观察中国的前景。但是人们都忽略了掠夺型威权主义(predatory authoritarianism)自身危险所具有的自我毁灭逻辑。

  注释:

  1. China's growth during this period lagged behind the growth rates for Japa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during comparable periods of economic take-off. Martin Wolf, "Why Is China Growing So Slowly?" Foreign Policy (January-February 2005): 50-51.

  2. Thomas Rawski, "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mo, 2001).

  3. See Minxin Pei,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

  4. O'Donnell and Schmitter,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5. See Robert Ross, "Beijing as a Conservative Power," Foreign Affairs 76(2) (1997): 33-44; Ezra Vogel, ed., 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orton, 1997); James Shinn, ed., Weaving the Net: Conditional Engagement with China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6).

  6. See Jack Goldstone, "The Coming Chinese Collapse," Foreign Policy 99

  (1995): 35-53; Gordon Chan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1).